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合理性分析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合理性分析探讨

陈欣华

陈欣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民医院湖南道县425300)

【摘要】目的对大环内酯类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参照近年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综合联合用药的理论基础探讨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结果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临床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是合理的,此外对于部分疾病实施上述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结论抗生素药物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药物的药物作用特点各不相同,两者联合应用是合理的,且面对某些混合感染时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

目前临床在对患者实施抗生素联合治疗时,其目的便是为了有效扩大抗菌谱、降低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减轻患者耐药性的发生。大环内酯类药物一种快速有效的抑菌剂,其作用机理是利用对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细菌繁殖期的抑制剂,该类药物是通过对机体内的细菌大分子黏肽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对细菌细胞壁合成损伤的目的,这样就可以破坏细菌渗透的屏障,从而实现对细菌灭杀的作用。在以往的临床治疗理念中指出,大环内酯类药物会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灭菌效果,因此两者不宜联合应用,但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上述理论产生了质疑[1]。此次我院为研究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特参照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联合用药的基础进行了分析,现分析如下。

1联合用药的理论基础

1.1药物的体内分布情况:大环内酯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在患者体内的分布情况是不同的:在肺组织内大环内酯类药物含量明显要高于血液浓度,而β-内酰胺类药物的含量正好与之相反;大环内酯类药物在细胞内的含量要明显高于β-内酰胺类药物的含量;大环内酯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发挥作用机理的位置不同,前者主要是针对细胞内的病原体产生效果,而后者则主要是作用在细胞外,因此目前临床多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细胞内的病原体细菌进行灭杀[2]。

1.2应用剂量不同:此次研究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及β-内酰胺类药物在机体内应用时,两类药物在患者体内应用时剂量相差巨大。曾有学者利用动物对上述两类药物进行研究时发现,当机体内的青霉素注射剂量达到对机体完全保护的浓度水平时,再对机体注射其他药物,是不会对药物的抑菌性活性产生影响的[3]。

1.3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免疫系统间的关系:大环内酯类药物在进入机体后,其可以通过刺激机体细胞的免疫作用来达到影响机体免疫防御机制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对氧自由基的产生及弹性蛋白活性的抑制来对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机体的气道内粘液分泌会产生抑制作用,这样便可以降低机体气道内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剂数量及其活性。因此该种药物目前在临床上被普遍应用与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且疗效显著,其中尤以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等疾病的治疗效果最为突出[4]。

1.4对于扩大抗菌谱的意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是针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及部分的厌氧性细菌发挥抗菌作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作用对象不仅包括革兰阳性、阴性、部分厌氧性细菌,还可以对支原体、螺旋体等细菌产生良好的抗菌效果。而目前临床上所发生的感染多由两种以上的致病细菌引起。单一应用某一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即使细菌对抗生素药物敏感,仍然会有别的耐药菌株存在,例如一般性的细菌感染会合并衣原体、支原体等。因此临床采用上述两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是合理的[5],同时对于扩大抗菌谱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两种药物合用的临床应用

2.1对COPD引起的混合感染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也称为COPD,发病时主要累及患者的肺部,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肺部对烟雾等有害气体、颗粒的异常炎性反应有关。其主要表现以气道、肺实质及肺部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临床研究证实,导致患者发生COPD的主要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杆菌、假单胞菌等,此外还包括绿脓菌、军团菌、肺炎支原体。在上述致病细菌中,肺炎衣原体所占比重在近年来有明显的升高趋势[6]。有学者研究认为,临床治疗COPD患者时,对其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呼吸道内粘膜感染的几率,同时对降低患者肺组织内的纤维化也有显著的疗效,此外,利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时,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控制病情,达到防止恶化的目的[7]。

2.2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效果: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是正常机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尤其在我国,其感染率更是高达50%以上。有研究显示,临床面对幽门螺旋杆菌时应用单一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其根治率不到20%,且长期应用单一的抗生素治疗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因此联合用药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有学者研究显示,临床实施治疗时,在利用质子泵阻滞剂、阿莫西林联合用药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其他抗生素的三联治疗,可以对幽门螺旋杆菌达到90%左右的根除率[8]。同时也有研究显示,目前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的首选治疗措施便是大环内酯类药物、β-内酰胺类与质子泵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2.3对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的疗效: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依附在惰性物质后因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等复合物,从而导致细菌发生相互粘连及自身克隆聚集而形成的膜状物质。生物被膜的形成会阻止抗生素进入机体细胞内部,这样便导致临床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失败。而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大环内酯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效果,这主要表现在当β-内酰胺类药物需要渗透到细胞内时,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抑制机体内的细胞生物被膜的形成,这样便可以帮助β-内酰胺类药物顺利进入,从而使药物可以产生较好的灭菌作用[9]。

2.4对产β-内酰胺酶的黏膜炎莫拉菌感染的治疗效果:黏膜炎莫拉菌是一种产β-内酰胺酶耐药株,当其与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合并导致机体感染时,该种菌株不仅可以实现自我保护,还会对其他并存杆菌实现保护,因此可以对机体产生间断性的致病作用。因此临床面对此类感染时可以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进行抗感染治疗。

3小结

综上所述,大环内酯类药物、β-内酰胺类两种药物所具有的作用特点是不同的,临床利用上述两类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时,可以更好的治疗混合感染、难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因此我院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合理的,同时对于某些特殊疾病情况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冯光毅,胡蓉.β-内酰胺类抗菌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2008,23(4):6-9.

[2]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67,82-85,88-91.

[3]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6-78.

[4]ArataAzuma,安云霞,张放,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5年应用总结—面向常见病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0):903-905.

[5]辛德蓟,侯安存,魏田力,等.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脂类的耐药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212.

[6]YamayaM,AzumaA,TanakaH,etal.InhibitoryeffectsofmacrolideantibioticsonthehospitallizetionbyexacerbationsinCOPDpatients:aretrospectivemulticenteranalysis[J].JAmGeriatrSoc,2008,56:1358-1360.

[7]智佳平,李兴山,于梅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克拉霉素治疗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336.

[8]魏东卉,王志,王芬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5):421-422.

[9]方向群,刘又宁.亚胺培南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25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