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生互动中的教学相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论师生互动中的教学相长

刘北文

刘北文(梧州高级中学广西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5-0136-02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通常会与学生互动,形式上主要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合作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往往会积极参与,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引导,处理好学生提出的各种新奇的想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境界。在教学实践中,我就深深体会到化学课堂师生互动中的教学相长,以下这些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我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巧设故意错误,加强记忆效果

学生在学习中,犯错是比较常见的事,如果错误不是很严重,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往往会忽略,下次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如方程式书写时漏写条件、气体符号,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时漏写氢原子等等。但如果错误的呈现方式不同,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却能达到很好的记忆效果。

我校某位老师的一节常态课,在课前练习的题目中,考查氮气的电子式书写,在投影展示的答案是。然后表情自然,貌似理所当然地准备讲评下一个问题。此时,学生中间似乎有疑问的声音,陈老师故作停顿,学生大胆地指出了老师的答案是错的。陈老师微笑地向学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此时,鼠标一点,投影上的答案瞬间变为,学生发出了会意的笑声。这种巧设故意错误的方法,不但没有降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能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变得十分和谐,从而让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记忆效果,也让教师的教学艺术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活跃课堂气氛,巧记重点知识

中学化学知识零散、琐碎,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堪称“理科中的文科”。这也难怪让很多学生觉得化学难学。但是中学生总有一些另类的记忆方法,如:在历史教材中,要记忆秦国灭六国的顺序,应该是“韩赵魏楚燕齐”,学生用谐音“喊赵薇去演戏”,非常容易地就能记忆下来。我认为当学生用一种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去记忆知识的时候,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如何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内容联系起来,做好对比归纳,是学生觉得比较麻烦,也是经常遗忘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阳极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回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多年教学积累,让我注意在教学互动中注意捕捉学生中不一样的声音,一位学生轻声说了“阳氧”。就在同时,我发现该同学的桌面上,有一个印有“喜羊羊”图案的笔袋。一个有趣的想法瞬间在我脑海中形成,何不让“喜羊羊”来帮我一把,让学生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内容联系起来呢?于是我接着提问:“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原电池,负极发生的又是什么类型的反应呢?”原电池的学习已经过去较长时间,学生果然回答不统一,回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都有。我走进刚才那位同学,一边借来她的笔袋,一边和同学们说:“到底是什么反应?让喜羊羊来告诉我们吧!”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来,都想看看老师到底想干什么。“喜羊羊说他们家又有新成员啦,名字叫负阳氧。”我接着说。学生用不解的眼神看着我,我微笑着说“负极、阳极、氧化反应,不就是负阳氧吗?”“呵……”学生发出了欢快的笑声。利用一个动画人物,简单的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联系起来。经过几次课堂中的经常提到“负阳氧”,学生的解题速度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如某年高考题“黑笔写红字”题目。A答案为:铅笔端作阳极,发生还原反应;B答案为:铂片端作阴极,发生氧化反应。学生利用“负阳氧”的口诀,不必分析题目所给的信息,就可以很快知道这两个答案是原则性的错误,排除了这两个答案。

三、师生共同参与,口诀突破难点

化学教学中有一些难点的知识,遇到考查这些知识点的题目,学生往往无从入手。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从师生互动中了解学生的想法,通常也会让一些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管对错,全班一起交流,再加以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些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在有机化学内容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对醇的催化反应、醇的消去反应这两个规律掌握得不是很到位。在一节习题课堂上,有一道题目如下:

【典例导析1】有下列几种醇

(1)其中能被氧化生成醛的是(填编号,下同),其中能被催化氧化,但不是生成醛的是,其中不能被催化氧化的是。

(2)与浓H2SO4共热发生消去反应只生成一种烯烃的是,

能生成三种烯烃的是,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我提问一位同学,让他回答第一问。该同学说:“老师,我能否到黑板上演示我的方法?”学生如此积极,我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欣然同意。只见他走上黑板,飞快地在选项上作出圆圈符号,如图1所示:

他得意的看着我,说:“老师,你看见我圈出来的碳原子了吧?那是直接连接羟基的碳原子,打圈的碳原子仅有一个氢原子的就氧化生成醛,有两个氢原子的可以氧化但不能生成醛,没有氢的就不能被催化氧化,所以答案是①⑦;②④;③⑤⑥。”学生初学这个知识点,一下子都没有反应过来,但还是报以热烈的掌声,说明学生还是很喜欢这种具有总结性的方法的。我想,如果把刚才这位学生的方法用简单的口诀概况出来,会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呢?于是,我大胆地提出,让学生们提炼口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交流。最终,我们形成了一句口诀“催化看一步:二氢成醛,一氢成酮,无氢不催化。”

感受到收获的喜悦,顺势总结出第二问的方法规律,即先找连接羟基的碳原子,再找连接该碳原子的碳原子,第二步找到的碳原子如果有氢原子,既可以发生消去反应,然后判断生成烯烃是否为同一物质。口诀总结为“消去看两步,有氢即消去”。比如⑤⑥⑦三种醇能否发生消去反应的规律图示大致如图2:

显然,⑤⑥可以发生消去反应,⑦则不行。

这节课堂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胜利的喜悦,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气氛很和谐,学生学会了总结方法提炼口诀的能力,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还有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不管形式如何,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平等的、和谐的,而不是学生发表意见之后,用教师的权威去直接肯定或否定的去评价学生的结论。只要教师注意扑捉学生提出的灵光点,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分享,我们往往能够将课堂带入一种师生相互提升的境界,让教师和学生都收获喜悦,收获成功,收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