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手术入路治疗小儿肱骨远端骨折

/ 1

改良手术入路治疗小儿肱骨远端骨折

谭宏星方世考冼泽光

谭宏星方世考冼泽光(广西区钦州市钦北区大垌镇卫生院535021)

儿童肱骨远端骨折是常见骨折,是一种难以手法复位、不稳定的骨折,且有时伴有血管神经损伤,常需手术切开复位。采用何种入路能尽可能小的创伤下更有利于显露骨折,更于复位及固定,又能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问题。2005年1月一2012年2月,笔者采用改良肘后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内外侧联合切口入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远端骨折共52例,疗效良好。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6一13岁。左侧24例,右侧28例。肱骨髁间骨折22例,肱骨髁上骨折30例;粉碎性骨折10例,横断性骨折42例,合并其他损伤13例。伸直型39例,屈曲型13例。均采用肘后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

1.2治疗方法采用分离麻醉。患肢肿胀不严重可急诊手术,肿胀严重待肿胀消退后再手术。对疑有血管神经损伤急诊手术。分别于肘后两侧切口。外侧切口进入,分开关节囊,向内显露外髁骨折,分离骨折端,清除血肿。内侧切口分离出尺神经,牵开尺神经加以保护。骨折尽量解剖复位,并保持提携角。然后分别自肱内上髁和外上髁各钻入1枚克氏针越过骨折线,并穿过对侧骨皮质3mm左右固定,克氏针交叉固定。髁间骨折先用克氏针或螺钉横行固定,变成髁上骨折,再按髁上骨折处理。活动肘关节可见骨折端稳定,针尾折弯短贴于骨膜,检查牢固后,冲洗并缝合切口。术后屈肘90°前臂中位石膏外固定,3周后除去石膏。开始主被动功能锻炼,术后6~8周取出克氏针。

2结果

52例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2年,按改良Cassebaurr,评分系统进行评定[1]:优30例,良16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88.6%。除差2例肱骨髁间粉碎骨折者肘关伸屈功能稍差外,余患者肘关活动均在正常范围内。

3体会

3.1改良入路的优点①采用肘关肱三头肌两侧入路避免损伤皮神经,有利于牵开皮瓣,较好地显露肱骨远端各部位。②保留肱三头肌完整性,保持伸肘装置的连续性和弹性,有利于术后肘关节早期锻炼及功能恢复。③暴露充分,可以在直视下复位固定,避免旋转移位和肘内翻畸形。④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渗血少,可一次复位而牢固,避免了肘内.外翻等并发症的发生。

3.2注意事项①处理骨折前游离尺神经,用胶条牵开,术后,注意保护,术后避免与内固定物接触,防止:医源性损伤。②小儿有克氏针和石膏托外固定是很牢靠的。③手术彻底清除骨折断端的瘀血,并可安置引流条,避免了骨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3.3并发症预防①尺神经医源性损伤:关键是术中先游离尺神经,用胶条牵开,骨折复位时避免损伤,同时注意不要牵拉过度,避免与内固定物及骨折端直接接触。②肘内翻畸形:主要原因是骨折端旋转和内侧的倾斜重叠,由于本术式直接暴露肱骨内、外、上髁,直视下复位,避免骨折移位、内侧倾斜和塌陷,有效防止了肘内翻畸形。③肘关竹僵硬:本术式不切断肱三头肌,出血少,保持了正常伸肘装置,术后可以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可有效防止肘关节僵硬。本组差2例为肱骨髁间粉碎骨折,术后怕痛未进行有效锻炼,致肘关节伸屈功能差。

我们采用改良肘后切口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内外侧联合切口入路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远端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参考文献

[1]浦立勇,张锡庆,等.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小儿外利杂志,2002,23(3):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