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

康继玲胡淑爱

康继玲胡淑爱(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450000)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4-0075-02

【摘要】阵发性心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率失常,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在非器质性心脏病。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来研究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多是由于肺静脉局灶驱引起的,但房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它的发生有其维持机制和触发机制。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房颤患者的主要危害是缺血性脑卒中,亦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本文将通过对4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彩超以及动态心电图的结果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房早及左心房内径大小与阵发性心房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心房颤动自主神经研究

阵发性心房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率失常,主神经在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神经节消融术能提高房颤的治疗成功率,并降低复发,但是是否适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或慢性房颤还不清楚。对此,研究者们也一直对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收集一年内在某医院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并同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的患者一共40例,其中女16例,男24例。年龄39~85岁,平均70.20岁。诊断为冠心病2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肺心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另外以非阵发性心房颤患者40例为对照组,女20例,男20例,年龄42~78岁,平均64.50岁,均无心脏病。

2、方法。采用采用美国buidc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3通道分析仪进行24h连续记录。统计单个房性期前收缩总数、房颤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引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房颤发作前最近一次单发的房早的联律间期。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及24h房早总数。采用philips心脏彩超测量所有患者左心房内径。观察指标24h房早、房颤次数,诱发房颤及未诱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左心房内径。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应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计算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向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2结果

1、所记录的40例患者均有房早病史,此次记录中共有472次阵发性房颤发生。平均24h房早(7154.10±9673.62)次,发作前与房颤相关的房早的联律间期为(0.432±0.071)s,房颤前最近一次单发的房早的联律间期为(0.579±0.084)s。40例患者的心脏彩超示左心房内径平均(37.700±9.021)mm。16例出现房颤持续时间>1h,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平均(43.800±1.398)mm。

2、对照组均未记录到房颤,平均24h房早(813.00±1165.93)次,房早的联律间期(0.555±0.083)s。心脏彩超结果左心房内径平均(37.050±2.187)mm。房颤组24h房早发生的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与房颤相关的房早的联律间期短于对照组房早的联律间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房颤相关房早的联律间期短于房颤前最近一次单发房早的联律间期,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房颤组左心房内径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存在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h的16例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1、房颤的发生有其触发机制和维持机制。房颤的局灶机制多参与了阵发性房颤的触发,而多发子波折返则在阵发性房颤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了解了房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对预防和治疗房颤有重要意义。房颤患者出现心脏房室扩大、心脏收缩功能减低的情况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认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房颤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肌慢性缺血缺氧、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左心房的结构及功能亦会发生一系列相应的重构和改变。

2、房早是阵发性房颤的重要触发原因。本次讨论的40例患者,以往均有房早病史,通过对本次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均记录到频繁的房早发生,而诱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其他房早,并且都存在pont现象。频繁发生的房早,使心房内发生了急性电重构,心房肌内动作电位的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缩短,心房肌的传导速度减慢,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从而使过早发生的房早容易落入心房的易损期而诱发房颤。通过对此40例的心脏彩超分析发现,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左心房扩大并无直接关系,但16例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h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心房扩大是房颤得以持续的重要病理基础,急性心房牵张导致细胞线粒体肿胀,胞浆内钙超载,心房内不应期缩短;长期慢性心房扩大,心肌细胞肥大,心房肌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复极离散度增加和电活动紊乱,使房颤得以维持。

3、近年来的众多研究表明,自主神经对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重要作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神经调控功能降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失衡加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频率增加。本文资料的结果与此相一致。多年来研究者发现自主神经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控非常复杂并且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心率变异性是临床评估自主神经对心率调控作用的客观指标,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是反映迷走/交感神经平衡的参数,其中LF反映交感神经张力或交感/迷走神经平衡,而HF反映迷走神经张力。器质性心脏病迷走神经受损,迷走神经张力下降,交感/迷走神经调节失衡,刺激交感神经可以缩短心房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心房肌自律性提高,传导速度增快,交感神经促进心房肌的自律性和后除极作用,促进心房异味电活动的产生,使心房颤动易于诱发。

4、并发的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均易使心房内压力升高,因此认为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左房异常时与房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能及时对心脏状况作出评价,将有利于对老年房颤患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房早的提早量,房早的发生频率,左心房的大小,及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等有密切关系。有效利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结果,对医生判断患者房颤发生机理,合理有效的进行临床治疗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简历国.预激综合症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机制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09.15.

[2]耿宁,孙英贤.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综述)[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9.2.

[3]曾学寨,刘德平,杨春英,乔伟伟,董榕.自主神经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3.

[4]刘英,杨艳宗,夏云龙,李世军.心房肌的复极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里生理杂志.2009.10.

[5]司海芹.植物神经系统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中作用[J].中国乡村医药.2009.9.

[6]陆尚彪.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观察心房颤动发生[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9.12.

[7]许春萱,王五一.P波切迹临床意义探讨[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3.

[8]董玉玲,崔连群,林小春,刘新波.阵发性室上速与房颤发生关系的临床观察[J].天津医药.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