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6动态改变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6动态改变的临床研究

李淑红

李淑红

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变化,探讨IL-17及IL-6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检测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17及IL-6浓度值.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d、3d、7d和14d时血清IL-17、IL-6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发病3d水平最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IL-17及IL-6水平逐渐下降.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明显升高,动态观察患者的IL-17、IL-6含量变化可能有助于监测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酶联免疫吸附【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57-01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危急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对其诊断及治疗均应及早进行,以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临床研究认为此类患者的血清中较多因子可以有效反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严重程度,因此可以作为对疾病监控和治疗效果评估的指标[1,2].IL-17是新发现的具有强大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在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L-6亦是一种体内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及炎性反应等过程.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IL-17及IL-6在该病中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为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9~81岁,平均(62.14±7.25)岁.所有病例诊断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996)[3];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为首次发病且于24h内入院.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疾病,代谢性疾病,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放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炎症性疾病,急慢性感染,近期手术或创伤.对照组30例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6~75岁,平均(59.23士6.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及病情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标本采集和处理患者均于入院第1天(药物治疗前)、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采集空腹静脉血4mL,对照组于体检时空腹采集静脉血4mL,不加抗凝剂.室温下静置2h,3000转/分离心15min,冰箱内低温保存待测.血清IL-17和IL-6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nentassay,ELISA)测定,IL-17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IL-6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IL-17、IL-6水平比较见表1.表1不同时间2组IL-17、IL-6水平的比较(X±s)

2.2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3d比较,vP<0.01;与7d比较,wP<0.01;与14d比较,▽P<0.01结果显示在急性脑梗死1d、3d、7d和14d时血清IL-17、IL-6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3d达峰值,随时间的推移其水平下降,不同时间点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在临床脑卒中患者中,急性脑梗死约占70%,是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及肢体瘫痪的原因之一,具有较高致残和致死率.白细胞介素是由单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一组免疫活化型因子.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IL在脑缺血后表达明显增加.IL-17是一类新近认识,在缺血性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家族,可诱导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放大炎症反应,和其他细胞因子产生协同效应等,在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发挥强大生物学功能.IL-17能诱导上皮细胞、角化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IL-6、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并且能上调这些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IL-6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因子.在急性炎症反应早期升高,是比C反应蛋白还要敏感的炎症反应指标[4].当脑缺血后受损的脑组织产生大量抗原,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致使单核细胞、T细胞、B细胞等被激活,这些细胞异常分泌大量IL-6,从而使血IL-6含量在脑梗死后数小时内急剧上升,作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参与继发性脑损伤.

IL-17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确切机制不甚明确,研究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是大脑中IL-17的重要来源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条件下高表达IL-17,IL-17可以协同IL-6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内NF-JB、ERKMAPK、JNKMAPK和p38MAPK的激活,通过以上信号通路激活,IL-17协同IL-6/R可以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显著上调IL-6的表达,同时星形胶质细胞内存在IL-6正反馈表达通路,使得IL-6高表达,IL-6的高表达进一步加重缺血局部的炎症反应而加重神经系统的损害,因此两者密切相关.

本研究证实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IL-6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血清IL-17、IL-6含量发病后1d就开始升高,3d达峰值,后逐渐下降,但2周内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因此推断,外周血中IL-17、IL-6的变化能够反应缺血脑组织处的变化,动态联合检测IL-17和IL-6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和预后,针对IL-17、IL-6炎症介质进行干预有可能对脑梗死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1]齐献忠,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IL-6和TNF-α水平及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52(5):46-47.[2]王霞,田义龙,韩淑芬.脑梗死大鼠MMP-9、TNF-α的动态变化及含植物雌激素中药复方的脑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4626-4627.3]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97.[4]朱晓琴,李正莉,朱长庚,等1白细胞介素-1B或白细胞介素-6致痫大鼠脑内C-氨基丁酸和谷氨酸免疫反应性的变化[J]1解剖学报,2005,36(6):58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