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课改共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我与新课改共成长

姜英红

我与新课改共成长

姜英红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结合教学实验,谈谈对新课改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实验;体会.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师的角色也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下面谈一谈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1师生互动,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像朋友一般的交流感情,为学生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在教学一年级时,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由于孩子们刚刚入学,互相之间都不够熟悉,也不大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互相介绍》的导入部分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们这一家人在一起已经生活了一个多月了,可是我们之间还不够了解,你们看怎么办?出个主意吧!——“互相介绍”。接着我又说:“我是你们的老师,又是你们的大朋友,你们想知道我的什么情况吗?”然后我就根据学生的要求介绍我自己。通过我的介绍,使学生对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想互相介绍的欲望,接着就让学生互相介绍。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口语交际课的交际性和互动性。并且在这节课中,师生之间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平等与合作,对方都在捕捉对方的想法,产生了积极的互动。

2创设情境,让孩子在开放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情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情境,所以在互相介绍时,创设了一个“找朋友”的情境。我让学生离开座位,自由选择要结交的新朋友,到他那去作一下自我介绍,再了解一下对方的情况,看看你们能不能谈得来,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爱好,是否能成为最要好的朋友。这样一来,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中就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享受语文的种种情境,享受语文带来的种种快乐。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倡导实行“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我在指导五年级的一节作文课《我们制作了×××》前,利用班会时间,组织了一次“小巧手”比赛活动。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制作内容。同学们有的做飞机模型,有的做萝卜雕,有的做笔套,有的做水果拼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次活动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供了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多种感官并用,积极的参与,主动的探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为作文提供了素材。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传统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新课程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大多为了整齐划一,将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变成了“听话”的“解题机器”,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树立孩子“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培养孩子敢想、敢做是创新意识之首要。正是由于古人的敢想、敢做才创造出辉煌的“四大发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想象越丰富,其语言表达也会越生动,越有情趣。在指导《我们制作了×××》这篇作文时,我让学生根据已经制作成功的作品,进行合理想象,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看到我精心制作的坦克模型,我仿佛看到了那战火纷飞的战场,听到了那隆隆的枪炮声……”还有的学生说:“看到这美丽诱人的水果拼盘,我不禁想起了妈妈,为了让我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她每天为我调剂营养,一日三餐从不重样,妈妈真是太辛苦了!”就这样,学生们浮想联翩,文思泉涌,作文内容充实了,语言也生动了,给这篇作文增添了色彩。

4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许多教师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多回答几个问题。变“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是这种“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其有效性值得推敲!具体到科学课教学,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活了,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严重影响新课程目标的落实。大班额背景下,怎样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是当前亟须探讨解决的问题。新课程倡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但有的合作学习追求形式,走过场,学生凑在一起,几分钟就结束了。究竟怎样合作?前提是要有分工,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而且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每一个学生做不同的事情。自主、合作、探究,好像是孤立的,实际上是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进行有效的交流。班级人数多,确实给合作学习带来困难,然而不能因为班额大就降低要求,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不是班级人数的多少。

5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既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又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内容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新课程理念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重要的、核心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严肃的、权威的,但不是“至圣”的金科玉律。教材编写的理论预设和实际使用之间可能会出现矛盾,教材可能适合于某些地区而不适合某些地区,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也可能存在某些缺陷。所以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整合。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研究教材,发现教材,挖掘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采取增补、删减、置换、重组等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有效地使用教材。例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课《春与夏》时,我就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改动,根据我们家乡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景色宜人的特点,只让学生围绕春与夏两个季节来说,有局限性,不能从学生的喜好出发,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我就把说话的题目改为《我喜欢……》。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四个季节中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来说,这样一来学生说话的范围就大了,兴致也高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学习效果也很好。所以老师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内容,而是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把它及时地调整,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其实,不但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学生也应该主动地构建和生成教材,形成一个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互动的格局。比如,我在教学《妈妈,我能救你》一课后,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给课题加上标点。我在备课时想到的就是在“我能救你”后面加上一个“!”,这样才能表达小洛迪救妈妈的决心。课堂上,有一个学生跟我想的一样,给课题加上了一个“!”,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还有一个学生主张给句子后面加上“……”,他说:“小洛迪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这是他气喘吁吁、断断续续的对妈妈说的话,所以要加‘……’”我接着就让这个孩子把他的体会读出来,没想到他读的感觉真得不错;还有一个同学在他的启发下,也认为句后可以加“……”,但是原因和他的不一样,他认为,妈妈已经昏迷了,小洛迪叫一遍妈妈可能是没有听见,所以小洛迪又叫了第二遍、第三遍……我又让这个学生把重复呼叫妈妈的句子读了读,他读完以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让我吃惊;他们精彩的发言让我惊喜;他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让我感动……新课程改革呼唤教材的变革。但是,在教材要作根本性的改变还非指日可待的情况下,作为一线教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使经常由老师来帮助学生完成的教学拓展变成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自己主动的发现和探究。这样的整合,于教师而言,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是创造性地学。整合,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新课程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教育学的研究者。教师的知识和才智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应包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教育教学的同时应研究教材,发现其特点,优点和不足,使用中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作用,实现教材编写的预定目标。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