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预设,精彩生成曹立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巧妙预设,精彩生成曹立星

曹立星

山东滨州实验学校

欣赏名家上课时,我们总是慨叹名家课堂的精彩呈现,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他们主要得益于精湛的教学技艺,是课堂上的灵机一动,是天然浑成的。其实,名师们往往都能用各自独特的视角读解教材,都能在课堂上及时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触发点,笔者认为,无论是巧妙预设,还是精彩的生成,无不折射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智慧。

怎样预设课堂,才能收获精彩的生成呢?笔者从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几点启发。

第一,于无声处听惊雷。

《她是我的朋友》是一篇新选入教材的很感人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很简单的话:“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济南的张馨老师就此设计了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动地举起来,他想;忽然又放下去,这时他想;然后又举起来,这时他想。”

三个空白一下子走进了文章人物阮恒的内心,也让所有的学生同阮恒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当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加入文本一起朗读时,干瘪的几句话立刻丰满起来。

笔者认为,“于无声中起风雷,”需要教师沉下来心来,摒弃成见,独具慧眼,去粗取精,于平凡中见伟大,在文字中窥见其与文本的联系,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挖掘教材,这样才能“生成”可以期待的精彩。

第二,于惊雷中听心声。

山东枣庄的贺成金老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充分考虑到文本、人物、学生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了巧妙的预设,课堂效果颇为精彩。

贺老师讲到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放进了半截蜡烛之后,贺老师出示了:这是半截蜡烛,让同学们去填。不仅借此理解了课文,而且为更紧张的情节埋下伏笔;讲到德国军官点燃了半截蜡烛时,贺老师又一次预设了这样的内容:伯纳德夫人她似乎看到,她似乎听到了。让同学们透过文字直达人物内心,与人物的命运连在一起;当讲到三个人为了挽救半截蜡烛各出奇招时,贺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出示一个空白,让孩子们去想象。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通过教师的预设得到深入进行,使得文中人物和读者交融在一起。

当讲到故事结束“正当她(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时,贺老师又一次对一家人的内心进行了反思,并让学生自己进行了思考。杰奎琳想:;杰克想:;伯诺德夫人想:;我心里想:。学生的精彩发言,让我们赞叹预设得恰到好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于惊雷处听心声”。课堂上,贺老师游刃有余地处理和把握教学内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取舍之间,都有着独到之处。贺老师用读的方式触摸语文,用巧妙地预设带领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了情,品出了味,激活了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的魅力。整节课对话充分,起承转合间展示了文字、文化、意境的魅力。

三、于矛盾处起波澜。

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大家能抓住这些矛盾点实施点拨,顿时课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青岛的曹君老师在教学《大自然的秘密》一课时,就有了下面的教学设计:向导对小幼龟的漠不关心与后来的“我们的向导赶紧脱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数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引导大家体会向导的话语:“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的“自然之道”,从而让学生弄明白了蕴含在文章里的大自然的秘密——弱肉强食。文本的矛盾是作者巧妙构思的外显,及时准确地抓住这些矛盾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课堂精彩起来。

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留心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如《松鼠和松果》中小松鼠不舍得把自己喜欢吃的松果全吃掉;《月亮的心愿》中月亮前后矛盾的愿望;《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的尾巴失而复得等等。在指导理解和朗读这些课文时,只要一个设问,就能产生“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

四、于平淡处激感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他一个硬币。”这本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在教学时往往就一带而过了。济南的王煦老师教学此句时,却充分地发挥了预设的作用,进行了下面的练习:“北风呼啸着抽打着这个瘦小的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她来到一个贵妇人面前,;她来到一个乘坐马车的先生面前,;她来到杂货铺老板面前,……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想说点什么?请写下来。”教师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小女孩的境况,也就把“可怜”这个词语具体化了,当孩子们读着加入自己想象的文字的内容时,竟然有了催人泪下的力量。这正是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努力追求的。

窦桂梅老师教学《朋友》一文时,紧紧抓住“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等三句话指导学生体味,独显名师风采。其中有这样一段实录:

师: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淋漓的风雨中,皮斯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我们怎么读,才能把当时千钧一发的感觉读出来?由远而近,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怎么读?

生:“我……我……回来了!我……我……回来了!”

生:(边挥手边说)“停下!停下!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师:皮斯阿司强调自己回来了,放下达蒙吧。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皮斯阿司强调已经回来了,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也许皮斯阿司根本没有朗读技巧,他心里着急,这么喊,(急切地)“我回来了!我回来!”(笑声、掌声)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认识,想着你心中的皮斯阿司的形象,读吧。

窦老师极具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引导着学生在跟人物形象跨越时空的对话后,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学生们也把自己幻化成了心中的人物,文本的语言成了自己内心的抒发,此景此景感人至深。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上述的各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无不实践着这些基本理念。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非常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笔者认为实现这些思想的前提就是对教材的深度开发,让文本了然于胸,而后实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构建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教学风格。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名师们常常能从渐迷人眼的文字丛中找到擦亮学生心灵的火石,让课堂教学变得风采无限。这些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曹立星(1970.1----),男,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任教于滨州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荣获省市教学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