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快速心率失常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快速心率失常的疗效观察

杨丽

巴彦县龙泉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1800

【摘要】目的观察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比索洛尔。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校正后QT间期(QTc)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6.0%(37/43),对照组的有效率62.8%(27/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分别为(90.12±11.20)次/min和(65.87±8.34)次/min;而对照组分别为(89.93±10.98)次/min和(72.23±9.43)次/min。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率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LVEF分别为(31.34±4.58)%和(48.03±5.48)%,对照组分别为(32.03±4.92)%和(40.38±5.29)%。治疗组治疗前后的QTc分别为(401.93±54.30)ms和(437.37±63.54)ms,对照组分别为(418.37±58.49)ms和(487.65±66.48)ms;两组LVEF和QTc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但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增高更为明显(P<0.01),而治疗组的QTc增高较对照组少(p<0.01)。结论比索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疗效显著,比单独用胺碘酮效果好,使用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比索洛尔

【中图分类号】R541.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045-0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危重病症,常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约半数CHF患者死于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胺碘酮是近年来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具有疗效确切,副反应小的优点,而β受体阻滞剂兼有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抗心律失常作用。我们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观察胺碘酮和比索洛尔治疗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9月收治CHF并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9~75岁,平均49±14岁。所有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化验血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入选标准:①年龄29~75岁;②CHF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50%;③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30个/小时或成对室性早搏及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排除标准:慢心律失常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以及慢性肺部疾患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排除由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和药物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及对该两种药物过敏。

1.2方法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比索洛尔组(对照组)和比索洛尔联用胺碘酮组(联合治疗组),所有病例常规使用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照组采用比索洛尔治疗从1.25~2.5mg/d开始,2周后剂量加倍,以保持静息时心室率<55次/min),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负荷量200mg,每日3次,1周后减至;200mg,每日2次,1周后减至,然后200mg,每日1次维持至观察终点。患者服药期间门诊随访,每2周复查1次,当心率<55/min,QTc≥0.50s时,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必须减量或停药。复查心脏彩超、肝功、甲状腺功能、24h动态心电图及X胸片。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86.1%,对照组的有效率6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或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7例、对照组5例服药后出现轻度头昏、恶心,未给予任何处理,自行缓解,未影响疗程;监测心电图无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证据,检测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变化。

3讨论

胺碘酮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效应,以Ⅲ类为主,同时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和扩血管作用,并有抗交感神经的作用,对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有调节作用。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胺碘酮可降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肌梗死后病死率,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心力衰竭的标准用药,在国内外的诊疗指南中都明确指出,对所有无β受体阻滞剂应用禁忌证,心功能Ⅱ级~Ⅲ级CHF患者应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属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降低ICa-L、起搏电流(If),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交感神经效应,减轻由β受体介导的心律失常。此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虽弱,但所表现出降低猝死率、总病死率为大家公认,对心肌梗死后频发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的治疗列为首选药物。在EMIAT和CAMIA等试验的回顾性分析中,显示出联合应用优于单一使用胺碘酮或β受体阻滞剂。CASADE研究为胺碘酮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临床依据。本研究发现,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后心率明显下降,但与单用比索洛尔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说明胺碘酮的负性频率作用很弱;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未见加重,左室射血分数反有轻微上升,并且比单用比索洛尔声高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外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胺碘酮增加射血分数40%,β受体阻滞剂可使射血分数升高29%;本研究发现应用胺碘酮后QT间期明显延长,但由于胺碘酮引起的QT间期延长是均匀延长,故引起TDP较少,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所以QT延长可以不作为停药的依据,但临床上应严密观察。

综上所述,胺碘酮与比索洛尔联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使用安全,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但需注意严密观察心率变化,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相关的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静平.胺碘酮和比索洛尔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西医结合心胸血管病杂志,2008,10(6):1211-1212.

[2]吴礼泓,雷英,胡东升,刘永华.胺碘酮和比索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新疆医学2012(42)33-34

[3]梁咏梅,苏艳,等.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3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2,(2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