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生态伦理观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中西生态伦理观比较研究

郭欣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摘要:现代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困境之中,这一困境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没有摆正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没有处理好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西方生态伦理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待自然的态度都有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文本试图对中西生态伦理观进行简明梳理、整理,为解决现代化相关问题与构建当代新型生态伦理观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生态伦理中西方比较研究

生态伦理学又称为环境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所处的地位的学科,其基本主张是将道德关怀作为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经济社会活动的一个行为准则,树立一种全新的,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中西生态伦理概要

我国的生态伦理观深深扎根于中国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本文于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生态伦理观发展的重要意义,以现代的眼光对其审视和提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以儒、道为轴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反映在生态伦理思想上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理念。囊括仁爱精神、宗法制度、从俭忌奢、理想人格在内的儒家核心价值观是儒学文化的核心。“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流转,自然万物随之不断生长,“以仁致和”的孔子思想中,描绘出对自然最朴素的体会,勾勒了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怀,渗透出对生态伦理规则的思考。道家在天人关系上,也主张“天人合一”。道家利用“道”的概念将天、地、人组合成一个整体,从整个自然、社会出发去审视事物。同时,道家的世界观也有顺应自然规律的审美情结:高山流水、飞禽走兽、草木虫鱼自生自长、各得其所、各显其性,都是充满生命和活力的个体。

(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分为:只承认人的目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任何物种、生物个体都有其内在价值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思想派系。但都主张伦理道德共同体范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一切生命体和自然界,自然界和生命体是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统一体;人类在生命系统中的特殊作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解决当代生态危机问题论断都有其片面性。从古希腊时期进入近代,直至工业革命,西方伦理世界几乎被人类中心主义全面盘踞。20世纪60年代,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横空出世,矛头直指人类中心论,它以肯定自然的价值和权力为中心思想,延伸出诸多不同流派。

二、中西生态伦理观的比较

从上述不难看出,生态伦理贯穿每一个历史文明阶段,只是到了生态文明阶段,才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与整个社会的文明形态息息相关。因此,考察中西生态伦理的异同,将有助于通过中西两种视角,来把握和审视人类发展模式在当代的根本转型。

(一)地理环境不同

地理条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客观物质条件,人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都不可能脱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区域,其生产方式在汉晋以后又推广到长江流域。人们在长期利用自然资源的实践中对许多生物的用途、分布规律、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管理保护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进而悟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众所周知,现代西方文明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到近代的工业文明发展演变而成的。古希腊经济显著特点就是发达的工商业经济,而这个正是海洋赋予古希腊的。面对大海,可以启示人思考自然力的狂暴,激发人征服自然力的雄心壮志。西方天人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思想来源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

(二)理论基础不同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反之,在西方文化中,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他们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西方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形成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论和以自然为本的非人类中心论两种对立观点。

(三)实践基础不同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在人类改造自然有限的“以自然而为”的生存本能智慧,强调“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本质是低层次的和谐,具有被动地适应自然生态规律性质,实践道德规范是对直接生存经验的感性归纳与结论,缺乏科学理性和对事物深层本质说明。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西方传统生态伦理中人与自然二分的观念助长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全球生态危机带来灾难性的生态后果,是西方近代科技观、机械世界观和人与自然相对抗,人类精神道德沦丧的文化结果。

(四)生态伦理建设推进力量不同

中国生态伦理建设应该来自一种自上而下力量的推进,需要借助于国家力量向社会公众渗透生态伦理思想,依靠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手段全面推进生态伦理建设。西方社会生态伦理建设动力是自下而上的生态运动,大量民间环保运动组织推进了生态伦理建设。西方社会文化中注重个体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集体,倡导个人服从社会,自发个体行为与社会主流价值合一不是一种常态。

在中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定位。人类面临全球性的困境,应突破传统视界,纠正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思维和实践错误,确立新的伦理坐标参考系,坚持吸收与扬弃、整合与超越、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我们努力吸收各个流派合理的内核,扬弃其失之偏颇部分;整合环境伦理的理论共识,超越不同流派的局限;传承中西环境伦理传统的智慧,把社会实践作为发展当代环境伦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夏东民、陆树程:《后敬畏生命观及其当代价值》,《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2]李统一:《环境伦理必须加强应用层面的理论研究》,《哲学动态》,2006年第5期。

[3]叶平.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罗寿龙,余卫东.生态伦理的形而上学反思[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