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歌唱性”演奏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论钢琴“歌唱性”演奏艺术

王姣娜

钢琴实质上是敲击性的击弦乐器,它的声音和在感性方面更为“具体”的人声比较起来,有些抽象,所以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在钢琴键上把一个又一个的音弹奏得十分圆润、连贯而具歌唱性。许多钢琴学生往往只注意“狭义”技术(华丽的快速、匀净、响亮),而把最重要的“声音”忽略掉。他们不善于倾听自己、倾听音乐,所以弹出来的音乐缺乏感染力,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这样的演奏就是单调的、呆板的。

如何在钢琴上弹奏出歌唱般迷人动听的旋律呢?

一、“触”的技术

掌握良好的触键方法是获得钢琴“歌唱性”声音的重要条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是钢琴演奏者最主要的表现手段。音乐也是一种通过声音表现的特殊的语言。要想获得优美、嘹亮如歌的声音:

首先,手要尽可能地靠近琴键,把琴键压到底。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拉赫曼尼诺夫(SergeyRachmaninoff1873~1943)曾经这样说:“在演奏时手指要‘钻进’琴键里去,好像琴键是一块海绵一样。”钢琴演奏中许多不够通透的声音都是将琴键弹到一半所致,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还会养成对演奏缺乏信心、弹奏时犹豫不决的毛病。之后,用指尖的衬有肉垫的部分去触键,触键时只用掌关节(手掌和手指连接的关节)运动,尽可能控制发音的质量,避免用手指敲击琴键发出的“啪、啪”声。最后,腕部在演奏时要保持放松、有弹性才不会发出敲击的声音。

二、“读”的艺术

认真读谱、细致分句是钢琴“歌唱性”演奏的基本原则。波兰著名钢琴家约瑟夫·霍夫曼(JosefHofmann1876~1957)说过:“要坚持不懈地注意乐谱上所写出的一切,反复弹奏。”作曲家早已把自己要表现的乐思和对演奏的要求都写在了乐谱上,乐谱就是作曲家的“语言”。而现在许多的钢琴学习者却不去分析作曲家的音乐语言,那又怎能理解他们的意图呢?

1.了解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特征、风格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并分析曲式(作品的结构方法)。例如:浪漫派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作品大多数为三部曲式,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色和俄罗斯人们12个月不同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和俄罗斯人民的爱与热忱。

2.细心地看准读懂谱子上的术语(速度、力度、表情)。

3.准确划分乐句:乐句是音乐的语言,是生活中各种情感的升华。因此要弹好歌唱性旋律就要正确地划分和理解乐句,而且要把乐句表现得清晰流畅。如例二:柴可夫斯基《四季》中的《四月——松雪草》,每一个连线为一句,第一行分两大句,后一句要比前一句强些;而第二行的三小句则是以渐弱的形式出现。这样处理,音乐的线条就会变得优美,演奏出来的音响效果也会显得“立体”。

4.呼吸与休止符:旋律是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在钢琴上演奏旋律和歌唱旋律是一样要有呼吸的,唯有恰当的呼吸,才感觉是在歌唱、说话。如例二:弹奏时在每个乐句句尾在心中换气,就好像唱歌一样,会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三、“听”的艺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演奏家要把美妙动听的声音传达给听众,首先要通过自己的音乐听觉来鉴别、控制、协调。钢琴气势宏大,音色炫丽,从最低到最高的音区囊括了整个交响乐的所有音域。俄罗斯杰出的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AntonRubinstein1829~1894)是这样描述钢琴的:“您以为它是一件乐器吗?它是一百件乐器!”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卡尔·车尔尼(CarlCzerny1791~1857)也断言在钢琴上可以表达100种力度层次。既然钢琴是一件具有超凡表现力的乐器,那么,演奏者的听觉驾驭能力无疑需具备极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努力培养高水平的音乐听觉能力。一要欣赏音乐:就是培养通过内心听觉体验音乐情感的能力。听众是通过听其作品而体会到作曲家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对不同风格旋律的特点进行感受,并由此达到对旋律美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感情内容的体验。二要倾听自己:演奏者在演奏任何一个作品时,都要反复地倾听自己的演奏,其中包括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别。然而那辨别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追求优美的音色,需要有一个漫长甚至呈曲折的过程。只有多倾听音乐、倾听自己才能提高对美的音乐的追求,提高鉴赏能力、极大地丰富钢琴艺术的表现力。

四、踏板艺术

钢琴“歌唱性”的演奏艺术离不开良好的伴奏和踏板的运用。旋律要鲜明突出,而伴奏部分要轻,不能喧宾夺主,要充分烘托出旋律的歌唱性。踏板的运用主要是用耳朵“听”。踏板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作曲家的作品的演奏中使用各不相同。如:巴洛克时期的巴赫的音乐踏板运用应十分小心谨慎;古典派莫扎特的音乐追求清澈透明的音色,不可以使用长踏板,只在需要强的地方加一点踏板(1/2或1/4踏板)。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有踏板的使用叫多样化,有短的,也有非常长的延续性踏板(例如:贝多芬第17钢奏鸣曲第一乐章)。而浪漫派的作曲家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曼尼诺夫等都常使用完全的、沉的延音踏板。而印象派德彪西的踏板使用一定不能影响其朦胧、神秘的音乐特点。

五、复调作品

练习复调是使钢琴演奏具歌唱性的主要途径。我们讲的复调作品主要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复调作品。如《二部、三部创意曲》、《十二平均律》、《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等等。主要的练习方法:

首先是单手练习:单独练习其中一个声部;

其次是两个声部同时练习,突出其中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强,而另一声部弱;

再次是弹唱练习:弹一个声部,而唱另一声部;

最后是综合练习:所有声部同时弹奏,突出其中一个声部。

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巴赫的复调作品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在德语中的“巴赫”是小溪的意思,后来音乐大师贝多芬是如此评价巴赫的:“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总之,想在钢琴上弹奏出歌唱般迷人动听的旋律,就要掌握合理的触键技法、仔细读谱、多听音乐、艺术地使用踏板。歌唱最能直接表达人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