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7年13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合理用药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我院2017年13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合理用药建议

张昌兰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四川,江油621700)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2017年发生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ADR监测小组2017年收集的13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8例ADR报告中,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0.58%(125例);头孢类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0.15%(83例),其次喹诺酮类,占总例数的18.84(26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47.10%(65例)。结论:应慎用注射剂,合理配置,严格适应症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的发生,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目的。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临床应用涉及各个科室,适用范围广、用量大。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已受到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对我院2017年收集到的13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以掌握我院抗菌药物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我院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的ADR病例报告138份,经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认定,均已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38份报告,按报告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ADR一般情况收集的138例ADR报告中,新的或严重不良反应共计9例,一般不良反应129例。其中男性63例(45.65%),女性75例(54.35%);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92岁,ADR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详见表1。

表1ADR在不同年龄的分布

3讨论

3.1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138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92岁,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最高,提示中老年患者是ADR监测的重点对象之一。主要原因[1]:①由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脂肪分布比例增大,导致脂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加而延长了某些药物的半衰期,如果按照正常的用药间隔给药,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出现ADR症状。②中老年人肾功能相对于青年人明显降低,在50岁和75岁时分别降低约25%和50%。这也导致了体内药物由于肾脏清除率的下降而体内残留增加。③肝脏代谢酶的活性与年龄成反比。中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也是导致ADR发生的原因之一。

3.2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125例,占总例数90.58%)。其主要原因:首先,静脉给药基本在医院进行,对ADR的监测较重视,而门诊患者口服给药不在医院进行,无法对ADR进行严密监控,报告例数与实际发生例数可能存在偏差;其次,静脉给药是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配液的环境是否达到洁净标准,注射剂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药物配伍的合理性等均可能引发ADR[2]。因此,建议临床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则。静脉输液时应注意控制给药速度,尤其是对某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更应谨慎。

3.3ADR与使用药物的关系138例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60.14%;其次是喹诺酮类(18.84%)。单个药品中,注射用头孢唑肟钠(23.19%)居各种药品首位,其次是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7.39%)、注射用头孢他啶(12.32%),注射用头孢西丁(10.14%)。头孢菌素类药物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具有广谱、高效、安全、使用人群广等特点,在临床上使用广、基数人群大,是β-内酰胺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高的主要原因[3]。因此,建议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和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要求,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适应证,避免无指征使用、药物剂量过大或联合用药等,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抗菌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其新品种多,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使用方便、无需做皮试等特点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当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时,常换用喹诺酮类药物[3]。

3.3ADR的临床表现138例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65例(占47.10%),其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4]。

通过对我院138例ADR报告分析,抗菌药物在为疾病治疗带来方便的同时,ADR也时有发生。因此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明确掌握用药指征,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全过程。一旦出现ADR,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采取相应措施。临床药师则应熟练掌握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分析、研究抗菌药物ADR的发生规律,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以尽量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胡泊,丁瑞洁.我院461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7):278-280.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3]梁秀群,韦世民,唐云侠,唐秀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40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6):134-135.

[4]衣淑珍,付秋生,凌云等.我院338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04,14(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