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摘除宫腔内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宫腔镜下摘除宫腔内子宫粘膜下肌瘤的临床分析

杨晓群肖玉芳胡艳

杨晓群肖玉芳胡艳(湖北荆门妇幼保健院妇科湖北荆门448000)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093-02

【摘要】粘膜下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约占子宫肌瘤的10-15%。I-II粘膜下子宫肌瘤常需开腹切开子宫行肌瘤剔除术,甚至切除子宫。宫腔镜的应用使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发生了质的改变。本文介绍在宫腔镜下摘除宫腔内的子宫粘膜下肌瘤78例,其中77例摘除成功,1例因瘤体大无法钳夹而失败改行开腹手术。文中指出瘤体在6*5*5cm以下,蒂直径1-3cm左右为理想的适应症,再大不易成功。结论是宫腔镜下摘除子宫粘膜下肌瘤是一种保留子宫,保留生育能力,微创,恢复期短,经济的方法。施术方法容易推广。

【关键词】宫腔镜子宫肌瘤粘膜下

随着宫腔镜的使用,使宫腔盲区变为可以直接窥视,从而提高对宫腔病变诊治的准确性。本院5年来用宫腔镜行带蒂的子宫粘膜下肌瘤摘除78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6年7月-2011年7月,施术前确认为宫腔内的粘膜下肌瘤78例为对象,年龄最大为65岁,最小为27岁。

1.2手术方法

本组59例肌瘤直径<2cm,在镜下先检查瘤蒂的宽度,采用大号吸头在B超监护下直接吸刮,直至宫腔镜下检查蒂部完全消失。29例肌瘤直径>2cm,术前均给于米非司酮50mgq12h*3次口服有米非司酮禁忌症者术前12小时用水囊或气囊压迫扩张宫颈,宫腔镜下确定宫腔内肌瘤的大小,瘤蒂宽度等,再在B超监护下以抓钳钳夹瘤体。直径在2-3cm之间,蒂宽<1.5cm者多向同一方向旋转4-5周可脱落。但是直径>4cm,必需分次钳夹出瘤体后,再用8号或7号吸头吸刮,尽可能将残余的瘤蒂全部切除。切除组织全部送病检。

2结果

2.1手术情况

1例肌瘤因直径>6cm,抓钳无法钳夹改行开腹手术,其余病例手术均顺利。切除肌瘤组织10-200g

,手术时间15-40min,术中出血约10-100ml,术后抗炎3天。16例术后发热(体温均低于38.5℃),2天后均降至正常。10例手术当天有轻度下腹坠胀及腰痛感,术后2天不适感消失。2例术后出血较多,予缩宫素.止血剂后,12h明显好转。

2.2随访情况

随访24-48个月。78例病例随访24-48个月,均无残留.无复发,满意率100%。77例术后半年内均恢复正常月经,仅1例随访至3个月时有月经量增多(较术前减少),加用妈富隆口服3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继续随访至24个月无异常发现。16例肌瘤直径>2cm,考虑创面较大,易粘连,术后一月余复查仅有1例合并宫腔粘连,即行粘连分解。

3讨论

3.1手术适应症: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术组78例均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A有月经过多或异常子宫出血症状的单个粘膜下肌瘤患者

B已排除子宫恶性疾患

C实施手术前检查子宫小于妊娠10周

D年轻未育或要求保留子宫者

作者认为施术前必须经B超检查明确诊断宫腔内粘膜下肌瘤的大小,数目,有无变性等,以评估手术的成功率。合并子宫内膜增生者,术前需诊刮内膜送病检,以排除子宫内膜癌。尤其本组病例中有10例为乳腺癌术后化疗的患者。

3.2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宫腔镜下摘除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近期并发症有出血,水中毒,子宫穿孔,感染等。一般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适宜器械等,限制手术时间,多能避免这些并发症。为预防子宫收缩不良出血,可给予宫缩剂和止血药,但宫缩剂使子宫收缩的同时增加了水中毒的可能性,故应在手术即将结束时使用。子宫穿孔是宫腔镜下摘除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较严重并发症,但施术时有B超的全程监护,且带蒂肌瘤一般不需借助电切,电凝等,发生几率较低。宫腔镜手术必须在持续灌注液体状态下进行,术中大量灌注液体吸收入血循环可发生水中毒。如果不及时诊治,会导致昏迷,虚脱,甚至死亡。故宫腔镜手术过程中需严密监测灌注液的入量和出量,灌注液>1000ml时应尽快结束手术。等渗生理盐水多为合适的膨宫介质。本组病例中因手术时间较短,无水中毒发生。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宫腔镜手术在妇科已成为较普遍的手术方法,是治疗粘膜下子宫肌瘤的最佳选择。尤其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改善生育功能的妇女。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或子宫全切术相比具有不开腹,创伤小,经济,恢复快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夏恩兰编.妇科内镜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曹泽毅编.中华妇产科学.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夏恩兰.宫腔镜技术热点问题的思考,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