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温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脾肾气阳虚证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中药温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脾肾气阳虚证临床研究

朱俊

朱俊

(南京博大肾科医院江苏南京210004)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采用中药温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脾肾气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100例,证型分类主证脾肾气虚者60例,脾肾阳虚者40例,兼证包括水湿、外感、血瘀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治经过,评价其疗效,旨在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结果临床疗效100例临床病例,完全缓解14例,基本缓解47例,有效2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结论中药温补脾肾法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脏病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脾肾气阳虚证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246-02

慢性肾脏疾病(CK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最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CKD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目前,各种西药治疗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等,经常出现药物抵抗、药物依赖,且不良反应大,患者难以接受。而中医中药通过临床辨证,整体治疗,能改善症状,并有明确疗效[1]。我院近年来运用中药温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疾病,临床辨证为脾肾气阳虚型患者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2年9月我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内科慢性肾脏疾病患者100例,诊断标准按2006年美国CKD分期标准[2]均为CKD1-2期,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6~70岁,平均31.88岁;病程14天~20年,平均3.27年;所有验证病例中有85例明确了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其中系膜增生性肾炎38例,IgA肾病14例,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12例,轻微病变11例,膜性肾病5例,膜增殖性肾炎5例,未行肾穿刺者15例。证型分类主证脾肾气虚者60例,脾肾阳虚者40例,兼证包括水湿、外感、血瘀证。

1.2治疗方法

口服由本院帮助患者代加工丸(主要组成:黄芪200g、山萸肉150g、茯苓皮150g、车前子200g、金樱子150g、石韦150g、益母草200g、炒僵蚕75g、全蝎20g、青风藤150g、穿山龙150g),每次5g,一日三次,相当于生药27.3克,餐后服用。疗程8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24hUPr)、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浆白蛋白、血脂、肝功能、血常规、血糖,治疗前后的C3、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心电图、双肾B超以及治疗前后中医临床主要症候如疲倦乏力、面肢浮肿、纳呆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舌苔脉象等的变化。

1.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慢性肾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①完全缓解:尿常规检查蛋白转阴性,或24h尿蛋白定量正常;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数正常,或尿沉渣红细胞计数正常;水肿等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肾功能正常。②显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2个“+”或24h尿蛋白定量减少>50%以上;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数减少>3个/HP或2个“+”或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减少>50%;水肿等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③有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1个“+”或24h尿蛋白定量减少<50%;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数减少<3个/HP或1个“+”或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减少<50%;水肿等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④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或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比较用卡方或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100例临床病例,完全缓解14例,基本缓解47例,有效2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

2.2中医症候积分评定

100例临床病例,选择脾肾气阳虚证主要症候如疲倦乏力、面肢浮肿、纳呆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显示经保肾甲丸治疗后,以上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疗效指数41.37%~100%,平均疗效指数为87.50%。

2.3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候积分及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等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对比均显示有显著改善(P<0.05)(见下表)。

中药温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脾肾气阳虚证100例综合疗效比较

(x-±s,N=100)

脾肾气阳虚证主要症候及尿检指标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

2.4安全性

100例临床病例,用药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表明中药温补脾肾法治疗安全性较好,且治疗期间未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3讨论

慢性肾脏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等范畴。其病机为脾肾气阳虚为主,并影响肺脾,肺脾肾三脏功能紊乱,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可导致水湿内蕴,泛溢肌肤,并常因虚致瘀,兼夹瘀血,也常兼夹外感风邪。症见疲倦乏力、面肢浮肿、纳呆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舌淡胖,苔白,脉沉。我院针对CKD1-2期中证型主证为脾肾气阳虚证,兼证为水湿、外感、血瘀的患者采用专方代加工丸药,治以温补脾肾、化湿利水、祛风活血为原则。本方加工制丸具有温补脾肾、化湿利水、祛风活血之功效,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方中用黄芪能补上、中、下三焦之气,配合填肾精之山萸肉,能使肾气从下焦而达卫表,起到补气、固表、摄精的作用。茯苓皮,功能利水消肿。用于面目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能行皮肤水湿。车前子,功能利水渗湿,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二药相合,可谓外能行皮肤水湿,行水而不耗气;内能利肾水脾湿,利中有补。兼有瘀血之征或是病理提示有肾小球硬化,给予益母草以清热活血散瘀。肾病反复发作,头面及胸胁腰背皆肿者,或尿中大量细小泡沫,或见头晕目眩内风扰肾者可从风论治,对此类病证伍以虫类药,多用僵蚕配全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虫类药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从而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肾脏灌流。肾脏病理提示系膜增生者配合祛风胜湿药如青风藤、穿山龙,临床屡获良效。金樱子功能涩精止泄,防止蛋白质等精微物质的流失,石韦利尿通淋,清利湿热,去恶风而益精气,两药合用可明显减少尿蛋白定量。

结果显示,本方加工制丸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脏病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对比具有明显降低尿蛋白,减少血尿的作用,且治疗期间无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出现,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安全有效方药。

参考文献

[1]吴一帆,卢富华,傅立哲,等.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营养状态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1):34-37.

[2]BauerC,MclamedML,HostetterTH.Stagingofchronickidneydisease:timeforacoursecorrection.JAmsocNephrol,2008.19:844.846.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5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