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评价

李文伟邓滪

李文伟邓滪(江门市蓬江区荷塘卫生院广东江门529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饮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措施。方法2009年5月~2010年1月对我市常住户籍儿童的抚养人进行抽查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结果本文入组研究的儿童进食频率最高的食物依次是米饭、蛋类、蔬菜和水果;仅50.82%(370/728)的儿童表现为不挑食或偶尔挑食;91.76%(668/728)的儿童除正餐外还进食各类零食,其中61.68%(449/728)的儿童主要以水果为主;62.77%(457/728)的儿童可以做到在固定的位置上进餐,不随便离席,但边看电视边用餐及边玩边吃的行为较为普遍。52.34%(381/728)的儿童在幼儿园里进餐比在家里表现好,有19.78%(144/728)的儿童经常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餐厅进餐。针对上述不同饮食行为问题;经过9个月的积极干预及随访,干预组9项饮食行为问题的综合评分由(19.73±0.12)分明显下降到(14.31±0.22)分(P<0.05)。而对照组的9项饮食行问题的综合评分在T0~T4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在T1~T4各时间点的9项饮食行为问题的综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5)。结论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可改善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交互式干预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干预方法。

【关键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

【中图分类号】R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038-02

为了了解城市儿童的营养状况、饮食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其影响因素,2009年5月~2010年1月对我市常住户籍儿童的抚养人进行抽查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干预,以观察其饮食行为的改善状况。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我市8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随机取大、中、小班各一个(其中3个幼儿园为混合班,则每个幼儿园随机抽取3个班级),共抽取752名儿童,回收有效问卷728份。以密封信封的方式将入组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n=364)和对照组(n=364)。

1.2调查方法:本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为参考文献[1],结合本地区儿童的饮食行为特点,自行编制而成,经过专题讨论及预调查后定稿。主问卷共包括17项:其中第1项为儿童实际年龄,第2项和第3项为儿童的饮食行为,第4~8项为出现某一饮食行为问题时抚养人的措施,第9~12项为抚养人对儿童饮食行为态度(其中12项对孩子的挑食、偏食和厌食问题的担忧),第13~17项为抚养人文化背景等。其中第2项和第3项为儿童的饮食行为包括: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某些食物、不愿意尝试新的食物、强烈偏爱某些质地或某些类型的食物(如软食、液体状、泥状食物)、在吃饭时做其他事情(如看电视、打游戏机等)、吃饭地点不固定(如总不坐在餐桌旁,吃饭时到处走动)和吃饭时需要一些小道具或其他办法等共9项。

1.3干预措施:干预组采用交互式干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强调二维交互:即医生-家庭、发育行为儿科医生-社区儿童保健医生的交互[2]。具体方法为:①医生指导:针对不同饮食行为问题帮助抚养人了解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理论知识和应对办法;②培训:发育行为儿科专家在入组时(T0)、随访第1个月(T1)、随访第3个月(T2)、随访第6个月(T3)和随访第9个月(T4),分别到观察点社区医院进行1次培训(共计5次),每次培训内容均包括父母科普讲座、医生专业讲座和门诊临床实践指导三部分,每次培训时间相对固定于月上旬,时间约为80min,各观察点社区医院的授课时间最早与最晚授课间隔约<1周;③T0~T4时点免费发送有关儿童饮食行为科读物[3][4]。共实施干预9个月。对照组不参与干预组的交互式干预,但不限制其在社区医院进行常规的喂养指导和行为咨询。

1.4评价指标:干预组和对照组在T0~T4时点对9项饮食行为问题进综合评分,比较两组得分情况。

1.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饮食情况:本文入组研究的儿童进食频率最高的食物依次是米饭、

蛋类、蔬菜和水果;仅50.82%(370/728)的儿童表现为不挑食或偶尔挑食;91.76%(668/728)的儿童除正餐外还进食各类零食,其中61.68%(449/728)的儿童主要以水果为主;62.77%(457/728)的儿童可以做到在固定的位置上进餐,不随便离席,但边看电视边用餐及边玩边吃的行为较为普遍。52.34%(381/728)的儿童在幼儿园里进餐比在家里表现好,有19.78%(144/728)的儿童经常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餐厅进餐。

2.2干预效果:经过9个月的积极干预及随访,干预组9项饮食行为问题的综合评分由(19.73±0.12)分明显下降到(14.31±0.22)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9项饮食行为问题的综合评分在T0~T4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在T1~T4各时间点的9项饮食行为问题的综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饮食行为问题评分结果比较(x-±S)

3讨论

饮食行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喂养行为、进食行为、食物选择和进食氛围[5]。饮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非常复杂,总的来说,它是食物本身特征、个体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儿童时期是营养的关时期,合理的营养是维持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儿童时期获得丰富充足的营养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预防营养性疾病、降低成人期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肥胖等代谢综合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饮食行为的发展和形成主要在儿童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饮食行为尚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影响,国内外对这个时期的饮食行为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干预效果也非常显著[6,7]。由于当今学术界本身存在许多不一致的认识和看法,而营养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一些过去所提倡的行为如今反而被反对。普通老百姓在接触到大量并且经常相互冲突的关于膳食营养的知识时,通常采取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即往往沿用过去的习惯而拒绝接受新的宣教,这使得许多干预的效果不理想[8]。交互式饮食行为干预模式是基于体格、神经-行为等多方面的评估,确保干预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而且这种干预模式可以确保干预者和抚养者积极主动的双向沟通,以便干预者能够全面评估儿童的饮食行为情况,及时调整干预策略;除定期量化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外,干预全程对儿童生长发育指标的定期监测和评估,也为抚养人提供了饮食行为改善的客观指标,利于树立信心,进一步提高干预依从性[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交互式饮食行为干预模式的干预组9项饮食行为问题的综合评分由(19.73±0.12)分明显下降到(14.31±0.22)分(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在T1~T4各时间点的9项饮食行为问题的综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可改善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交互式干预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魏梅,袁丽娟.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问卷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3758-3760.

[2]殷妍,戴耀华,朱宗涵等.出生缺陷高发区妇女饮食行为及干预方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7,18(5):270-273.

[3]李斐,周迎春,金志娟等.上海市3城区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交互式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0,5(5):326-334.

[4]王荔,王祝欣,王芳芳.超重及肥胖儿童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干预实验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877-1879.

[5]刘月芬.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09,15(2):128-129.

[6]李晓慧,蒋竞雄.儿童饮食行为与单纯肥胖症[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4655-4657.

[7]黄萍,龙朝杰,尹娟鹉.饮食干预对学龄儿童身高体重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871-1872.

[8]杨正雄,赵文华,陈君石.饮食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73-576.

[9]刘西韶,宁花兰,谢永银等.运动、饮食、教育联合干预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脂肪肝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21):1906-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