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心理波动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心理波动的影响

李丽

孝感市中心医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的联合应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心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72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分别应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SAS、SDS评分。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9.44%低于参照组52.78%,护理满意度97.22%高于参照组77.78%,护理干预后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中效果卓然,值得推广。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为再障,乃因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或(和)造血微环境的严重损伤,致使骨髓造血功能出现减弱或衰竭的综合病症,治疗措施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然而因起效慢,疗程长,部分患者出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往往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本院将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应用于再障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本次72例研究对象均选自2016年1月~2017年5月至我院就诊的再障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与《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1],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7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42:30;年龄范围7~61岁,平均(21.2±9.8)岁;疾病分型:重型22例,非重型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36例,且两组间患者基本资料差异甚微(P>0.05),可比。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参照组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应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1)健康教育。①当患者因出血或感染等原因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给予热情接待,介绍相关的设施、设备、病房环境以及规章制度等,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用品,教会其正确的漱口及坐浴方法,仔细倾听患者提出的疑问及需求,予以耐心解答和最大程度的满足,使患者尽快消除陌生感,并切实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爱;向患者讲解各项相关检查的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项,获取其配合,并协助其完成。②对于出血患者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其出血部位,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若是需要输血支持,则应严格按照输血安全操作制度实施各项操作,并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③护理人员将血细胞的正常参考范围、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等告知于患者,以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④向患者讲解环孢素以及雄激素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叮嘱其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私自减少药量。⑤饮食健康教育:嘱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热或过硬,以免造成口腔黏膜的损伤,诱发出血;根据病情可适当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及水果;严禁烟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及作息。(2)心理护理。由于再障的病程长、显效慢、经济负担大,患者常会产生悲观失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要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情感支持,建立互信关系,以恰当、准确的语言为其讲述相关知识,并为其介绍成功案例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口腔、鼻腔及鼻窦、肛周、肺部等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借助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总分100分,90分以上评为非常满意,70~89分评为基本满意,69分以以下评为不满意,统计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例数计算满意度;SAS及SDS评分以医院相关自评量表为依据,患者于护理干预前后自行填写,分值越高则说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心理波动越大。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分别以(x±s)和率来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以t和卡方行数据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对比如表1,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7.22%、并发症发生率19.44%相较参照组77.78%和52.78%有明显优势,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例数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3626(72.22)9(25.00)1(2.78)35(97.22)*7(19.44)*

参照组3617(47.22)11(30.56)8(22.22)28(77.78)19(52.78)

注:与参照组相比,*P<0.05

2.2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对比如表2,两组护理干预前SDS、SA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干预后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存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护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对比(x±s)

组别例数SASSDS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

实验组3652.12±3.3236.03±1.87*51.09±3.2434.21±2.01*

参照组3653.04±3.1641.92±2.0551.02±3.2943.42±2.35

注:与参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情较重,极易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且多发生于青壮年,对其生理及心理的伤害几乎为毁灭性的。因此为其实施健康教育,使之对疾病有个正确的认知,同时辅以心理护理,做好心理建设,对疾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健康教育的实施使患者对疾病的诱因及发展、治疗方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充分发挥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其遵医行为的维持,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疾病治疗的信心。此外,心理护理有效纠正了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心理波动,对其主观不适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形成良性连锁反应,实现功能重建,以更好的达到治疗目的。本次研究结果亦显示,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则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均具统计学意义。

综上,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中效果卓然,不仅减轻了患者的心理波动,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