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基于列宁“政治遗嘱”中的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基于列宁“政治遗嘱”中的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张志燕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深入研究这些遗嘱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于我国在提高乡村干部队伍办事效率、加强乡村文化全方位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实力、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以带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文化;政治遗嘱;文化建设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由于俄国文化水平偏低且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导致经济和政治的局面混乱不堪,为此,列宁将文化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本文通过对列宁《政治遗嘱》中文化建设思想的分析,尝试着有针对性的探寻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改善乡村党干机关,提高乡村干部队伍办事效率

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列宁指出领导干部知识的贫瘠无以支撑其对整个国家的领导。为此,要加强对乡村干部队伍的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加强干部队伍学习,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可以在乡村设置干部队伍学习站点,组织干部队伍集体学习,用先进文化武装干部队伍的头脑。列宁敏锐的意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在党内率先进行,现在乡村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做的:“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1]

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抵制官僚主义,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官僚主义分子不仅在国家机关有,乡村党干队伍中也同样存在。官官相护,拉帮结派,虽不敢明目张胆,却也“自成一派”。改革乡村干政机关必须坚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秉持公正,选拔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鲜活血液,做让乡民信任的党干机关,才能齐心协力,振兴乡村文化也才指日可待。

二、要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强乡村文化全方位建设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由于俄国文化水平偏低且短时间内难以扭转。为此,列宁将领导权的问题转化为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并通过灌输教育的实施维持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乡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教育资源短缺,面对“文明不足,贫困有余”的乡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增加乡村教育经费,提高教师地位,吸引优质人才。列宁指出“首先应当削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2]增加乡村教育经费,提高偏远地区教育绩效工资,能够吸引一大批优质师资力量,为乡村教育真正德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为振兴乡村文化提供源源不竭的力量源泉。

其二,增设乡村小型“出版机构”,全民参与文化建设,加强乡民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列宁指出:“一个国家出版总局的编制就大得不象话,而丝毫没有注意到国家首先要关心的不应是出版机构,而是有读书的人,有更多能阅读的人,使出版机构在未来的俄国有更大的政治影响。”[3]出版机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借助出版机构的原型在乡村建设一个公共小型的学习场所,既可以让乡村人民在一起交流学习,也可以通过这一场所宣传优秀文化作品传播我国主流文化,为振兴乡村文化提供有利保障。

其三,教育是百年大计,要持之以恒发展教育文化事业。面对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列宁深知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他指出:“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们是文盲)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有文化的人,就要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要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异常困难的。”。乡村人民中文盲在不断的减少,究其根源就是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只有教育的不断积累、循序渐进,才会有乡村文化建设质的飞跃。

三、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乡村文化实力

列宁针对俄国刚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条件,认为俄国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这是俄国全部工作的中心。列宁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巩固和建立新生的政权,必须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其一,在经济基础建设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文化实力的提升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党和国家必须重视对乡村人民的科教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进而提升整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实力。为此,可以将乡村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其二,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秉持规划先行,服从质量的原则。既能够吸引乡村人民积极的参与文化建设,齐心协力建设乡村文化事业,又能够在建设的过程中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带领乡村人民奔小康,实现全民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

四、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带动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列宁在《日记摘要》中曾简短的指出:“经常下农村的做法在这方面一定会起特别重要的作用,这种工作我们已经在进行,还必须有计划地加以发展。”列宁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并没有忽视城市文化对乡村的影响力。如何加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呢?

首先,清楚城乡之间的优势、差距以及交流的目的。列宁指出:“城乡关系的一个基本政治问题,对于我们的整个革命有决定的意义。”只有建立城乡间的交往,了解城乡交往的差距,才能引城入乡,发现乡村现有的不足、了解自身的优势,以便于取长补短,逐渐完善乡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振兴发展。

其次,城市工人与农村雇工建交。城乡之间的交往实质是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城市工人与农村雇工之间建立交往,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他们之间可以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友好互助形式,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执政的工人阶级的基本任务之一。”只有将城市工人与农村雇工建交,加强两地工人的联系,才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同时,带动乡村振兴。

最后,明确城乡交流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传递的精神、文化、德行等都是带有正面效应的东西,农村文化是农民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积淀的智慧财富,而城市是现代社会的主体,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绝大部分,可以看到,很多领域中城市文化走到了农村文化的前面,因此城市群众文化可以作为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0.

[2]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7.

[3]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8

[4]期刊文章[J].王铁柱:《理性思考与文化自觉——列宁“政治遗嘱”中的文化战略之思》,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5]期刊文章[J].张明学:《列宁“政治遗嘱”中的文化建设思想探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13期.

[6]学位论文[D].李娜:《列宁“政治遗嘱”的当代价值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张志燕(1995.01—),女,山西省汾阳市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