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及治疗王媛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及治疗王媛媛

王媛媛

(青岛市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112)

【摘要】目的:对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妇产科术后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观察组治疗后INR、D-二聚体、膝上盖直径及膝下盖直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有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妇产科;下肢静脉血栓;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3-012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为妇产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其中以剖宫产术最为常见。DVT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还可引发肢体病残、脑栓塞、肺动脉栓塞及肠系膜动脉栓塞等,给患者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对妇产科术后DVT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妇产科术后DVT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妇产科术后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年龄为21~35岁,平均(29.2±2.7)岁;孕周为35~42周,平均(39.6±1.2)周。观察组43例,年龄为20~39岁,平均(30.1±2.4)岁;孕周为36~42周,平均(39.3±1.5)周。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皮下注射,一次4000IU,一天2次,持续7天。然后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口服,一次100mg,一天1次,共持续30天。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口服,一次10~20mg,一天1次,持续30天。

1.3观察指标

(1)治疗有效率[1]: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经彩超检查显示血栓完全消失;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彩超检查显示血栓明显消失;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血栓没有改善,甚至加重。(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INR、D-二聚体、膝上盖直径及膝下盖直径变化。(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TT、PT、FIB及TT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结果录入SPSS20.0数据库处理分析,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形式表示,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人体凝血及止血过程主要是靠纤溶系统及凝血系统之间的平衡来进行,而血栓形成及溶解是凝血因子互相作用后的结果[2]。凝血过程中,除钙离子外,大多凝血因子是由中小分子蛋白质构成的,一旦受到刺激,凝血酶原会被激活,产生凝血作用。

DVT为妇产科术后常见性并发症,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观察组治疗后INR、D-二聚体、膝上盖直径及膝下盖直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利伐沙班治疗妇产科术后DVT,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对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姚乔芳,康静芳,刘敏,等.利伐沙班治疗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对D-二聚体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6):107-108.

[2]吕昕瞳.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