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鲁晓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鲁晓东

鲁晓东

鹤岗市中医院154100

【摘要】目的:对肝胆病的患者在经过外科手术后,进行胃肠功能恢复时不同的营养措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有力的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某医院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所接诊的80例患有肝胆病的患者。并按照随机分组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共有40例患者。在经过外科手术后通过不同的营养措施对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进行干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性的肠内营养恢复的方法,而实验组采用的时早期的肠内营养恢复的方法。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疾病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对患者在经过外科手术后第一次出现排气的时间、排便的时间和进食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比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恢复的情况好。进行统计学分析,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营养指数上,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水平为44.8分,而实验组的患者的平均水平为46.4分。因此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的营养指数比对照组患者的营养指数好,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且经过统计学分析,具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胆病患者在进行外科手术后,需要及时恢复自身的胃肠功能,从而促进疾病的恢复,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肝胆病的患者在进行完外科手术后,应采用合理有效的肠内营养措施,从而保障患者自身胃肠功能的及时恢复,不仅提高治疗效果,还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使预期的效果实现,因此本文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广泛应用。

【关键词】肝胆患者;外科手术;胃肠功能

在临床中肝胆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大部分的肝胆病患者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虽然外科手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经过外科手术的治疗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胃肠功能,致使患者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等状况。不仅会对患者的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进行外科手术的治疗后,应提高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视,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影响措施,保障患者胃肠功能的及时恢复。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某医院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所接诊的80例患有肝胆病的患者,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本次实验,在患者本人和家属同意并签署相应的同意书后开展本次实验。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40例,其中有21例女性患者和19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35岁至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5岁。而实验组的40例患者中共有24例女性患者和16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36岁至5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可作为比较资料。

2.方法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肝胆病患者接受的是相同的外科手术,在经过手术后采用十二指肠下部插入鼻肠管的方法输送营养。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性的肠内营养恢复的方法,实验组采用的则是早期的肠内营养恢复的方法。在经过外科手术后,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均采用鼻肠管向体内输送适量的生理盐水的方法保障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之后将所需营养和温开水相混合并输入到患者体内。在第三天时,仍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操作。之后对患者进行采血,并对患者血液的成分含量、身体恢复的情况等进行检测。

3.指标观察

通过营养措施对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进行干预后,对患者以下几方面的指标进行统计并比较分析:经过外科手术后第一次进行排气的时间、第一次进行排便的时间和第一次进行进食的时间、以及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判定疗效的指标:进行治疗后患者的腹胀、排气等症状明显好转则为治疗显效,通过治疗患者的腹胀、排气等症状有轻微好转则为显效,进行治疗后患者的腹胀、排气等情况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部分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则为治疗无效。

4.统计学分析

应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2.0版统计软件,用±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若P<0.05,就表示数据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1.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胆疾病功能恢复状况

经过观察统计,观察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1.25±11.82)h,对照组患者的为(49.24±16.45)h。观察组患者第一次排气的时间为(41.24±11.51)h,对照组患者的为(48.24±13.42)h。观察组患者的排便时间为(42.31±14.42)h,对照组患者的为(57.21±11.26)h。观察组患者的进食时间为(31.21±7.81)h,对照组患者的为(47.41±5.31)h。上述的结果都可以证明一点,那就是观察组患者的身体各项功能恢复情况都要好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2.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数和治疗效果

在营养指数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分别是:46.4分与44.8分,由此可以得到: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数好于对照组的,将两组的情况进行比较统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两组进行比较,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三、讨论

肝胆疾病在临床中通常是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之所以经过手术治疗患者的肠胃功能会产生紊乱情况,是因为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要事先对患者实施麻醉操作,有的还要应用镇痛药物,经过麻醉后患者会出现麻痹的情况,由此会影响胃肠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所以在外科手术之后重点恢复胃肠功能是有必要的。早期肠内营养指的是患者接受外科手术之后一天之内要给患者补充相关的营养物质,使患者的胃肠功能尽快地恢复正常的一种方法。早期肠内营养的营养物质能够顺利地被肠道吸收,使肠道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营养物质进入到肝脏之后,会形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很好地保护了肠道,使肠道的功能尽快地恢复到正常水平。早期肠内营养能够使菌群很快地达到平衡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本文就是将收治的符合要求的肝胆疾病患者分成两组,在外科手术后给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应用的是常规方法,观察组应用的是早期肠内营养方法,经过比较之后,得出:早期肠内营养效果较佳。综上,经过手术治疗之后肝胆疾病患者的胃肠功能要尽早地恢复正常,这不仅是疾病恢复的需要,也是治疗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为此,要为患者实施有效的肠内营养措施,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在手术后能够尽早恢复正常,这种方法不但提升了治疗效果,并且大大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效果理想,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的。

四、结语

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恢复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及时恢复,从而保障患者的早日康复,因此可在临床汇总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小华,陈焕新,杨雄.关于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57-258.

[2]李志高.肝胆病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21).

[3]秦晓林.肝胆病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44).

[4]钟斌琦.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特别健康,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