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

刘文英1樊雪顶1董晨雨1张莉2韩林梅2

刘文英1樊雪顶1董晨雨1张莉2韩林梅2

(1内蒙古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检验科内蒙古包头014030)

(2内蒙古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功能科内蒙古包头014030)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0-0053-02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准后的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主要性能评价,得出结论:sysmexXT1800i主要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是较好的五分类仪器,能满足临床血液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全血细胞分析仪精密度携带污染率总重复性应用评价

2009年7月我院新引进了一台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我们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规定的参数对仪器进行精密度、携带污染率、总重复性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与手工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并进行了系统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待评价仪器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原装试剂,由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产。

1.2对照仪器sysmexKX-21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原装试剂。

1.3OLYMPUS显微镜,用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镜检。

1.4标本来源随机和不随机抽取医院门诊、急诊、住院及体检等人员的静脉血标本用EDTA-k2抗凝。

1.5方法抗凝新鲜全血采集后0.5到6小时内参照sysmexXT

1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操作手册进行检测。

1.6质量控制按说明书要求安装,调试后用卫生部临检中心定值的新鲜全血校准该仪器,评价期间每天开机预热30分钟,待系统稳定后测试标本。

1.7统计学处理EXCEL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关系数用(CORREL)返回两组数值的相关系数。差异显著用t检验。

2评价指标与结果分析

2.1批内精密度随机选取病人新鲜抗凝血10份,按常规方法每份标本测定3次,计算变异系数CV值。批间精密度,将批内精密度的标本在常温下放置2小时后重复上述测定,求CV值。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批内批间精密度

2.2携带污染率先测一定数量标本,待测定数达到稳定,取1份高值标本连续测定3次(H1.H2.H3),随后立即取1份低值标本连续测定3次(L1.L2.L3),按公式计算。携带污染率(CV)%=(L1-L3)/(H3-L3)×100%表示高浓度样本对低浓度样本有一定的污染程度,结果见表2

表2高值样本对低值样本的污染

2.3总重复性包括重复测定的随机误差与携带污染双重变异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标本20份(以白细胞测定为例),按常规方法测定白细胞,并放置2小时及4小时后,再分别测定白细胞,将3次测定结果以变异分析法做统计处理。见表3。

表3总重复性测定结果

2.4白细胞分类重复性取1份抗凝血标本重复测定10次,计算CV值。LYMPH3.24%,NEUT1.56%,MONO6.98%,EO19.86%,BASO0%。

2.5仪器白细胞分类和人工分类方法比较随机抽取抗凝血标本20份,用仪器测定重复2次,然后取其均值。同时每份标本制作血涂片2张,瑞氏染色后,分别由2名资深检验人员进行WBC分类和形态学观察,选择体尾处分类每片油镜分类200个白细胞,共计400个白细胞,取2人结果求出均值,与仪器白细胞分类进行相关分析,LYMPHr=98.5,NEUTr=97.9,MONOr=67.6,EOr=78.2,BASOr=57.7。

2.6可比性用20例抗凝静脉血,分别用XT1800i和KX-21方法进行WBC,RBC,HB,HCT,PLT的测定,操作均在样本采集后两小时内,25℃环境中完成。计数结果见表4(以白细胞为例,其他表略)

表4仪器测定与常规测定白细胞结果统计表

设:被评价仪器测定结果为P,KX-21测定结果为Q,差值d=P-Q,自由度=20-1=19。查t值表,P>0.05。

2.7sysmexXT1800i与sysmexKX-21的相关系数WBC:0.9998RBC:0.9970HB:0.9955HCT:0.9722PLT:0.99726。用同法处理WBC,RBC,HB,HCT,PLT,两台仪器结果无明显差异,表略。

3讨论

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被评价的仪器与常规方法有很好的可比性。故sysmexXT1800i的应用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强度,提高了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性,是较理想的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主编.当代血液分析技术与指导.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9-343.

[2]王慧萍.Actsdff血液分析仪的临床应用评价.临床检验杂志,2004,2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