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角色对学生的作用

/ 2

教师心理角色对学生的作用

李钟

李钟(湖南省娄底市卫生学校湖南娄底417000)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205-02

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应,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也不同的反应。教师的心理角色是学生对教师行为的心理反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现代都市人们的精神卫生问题也是越来越令人担扰。而青春期学生是人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心理专家称为“情绪波涛期”。这时,教师的心理角色对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育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为此,对面这群新时代的学生,如何扮演好教师心理角色是值得广大教师探讨的问题。

1角色

“角色”原为剧中的名词。指剧本中的人物。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借用“角色”一词,来代表一定社会地位的人际期望的行为。这一行为建立在一定的模式基础上,也就是说,一个社会角色就是按照规定动作行事的模型。

2教师心理角色

教师心理角色是教师按照教学规律从事教学活动按照特定的职业意识、技能、行为形成模型。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把教师心理角色归纳为三大类:

2.1教学和行政角色即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应该扮演教员,课堂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

2.2心理定向角色即教师应该成为教育心理学家,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卫生工作者。

2.3自我表现角色教师是一个自然人,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应该是社会服务工作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力者、寻求安全者。

目前我国因国情的不一样,教师心理角色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上的知己三者的综合体。也就是说在课堂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交流思想感情时是朋友;在批评教育时是长辈;在日常生活中似父母。

3教师心理角色的品质特征

当前,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劳动者的重任,需要有树立无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需要具有社会主义高尚道德品质,现代科学技术与技能良好心理品质的“双师型”教师。因此,优秀心理角色的教师行为会对青春期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对青春期学生的成长发挥重要作用。其教师心理角色品质特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

3.1教师的兴趣

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品质之一。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广阔求知的兴趣,将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钻研问题。

3.2教师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无比热爱与关心。教师用心灵去温暖医治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雨露来涤荡精神污染。能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表情、姿态、语言、思想情感于教育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和心灵感化。

3.3教师的意志

教师在教学工作与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教师面对困难表现出来的果断、坚定、沉着、自信、顽强;对工作表现的“鞠躬尽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坚强意志有效地影响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4教师心理角色的作用

目前,由于处于青春期发育阶级的学生,其生理发育前倾,心理发育相对滞后。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思想方式的改变;加上受多元文化,大众媒体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往、意志、情感等方面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为此,扮演好教师心理角色,把握好教师心理角色尺度,发挥教师心理角色的作用,对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1权威性作用

教师的权威性作用,源于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威性,教师的威信越高,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因为,教师的良好心理品质,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渊博的知识,富有启发性教学是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仰和爱戴的重要基础;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待人关爱学生;是树立学生心目中典范、榜样的关键;表扬学生时能引起学生极大愉快和自豪的情感体现,从而产生表现更好的愿望;批评学生时,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乐意接受教师提出的批评,并转化为主观努力,促进心灵的感化,心服口服改正错误。因此,教师的权威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强烈的、鲜明的心理反应,是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

4.2支持作用

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灵魂、性格的塑造工程,教师以温和、热枕、多赞扬的方式对待学生,是优秀教师心理角色形象。曾经有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教育对象”。因此,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是师生之间感情维系的纽带,具有巨大的亲和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能够爱护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经常深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冷暖,进行情感沟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鼓励。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自己的行为,这对提高教学的效能起着极大的支持作用。

4.3心理疏导作用

青春期学生由于心理发育滞后于社会发展,面对社会的巨变,对周围环境充满了疑惑、好奇与焦虑。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巨大的反差时,他们的内心时常陷入自豪和自卑的激烈矛盾冲突之中。如不及时解决,将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出现行为障碍与人格的缺陷。他们的心理深深地感到需要帮助;心理压力需要释放;理想前途需要指引;行为生活需要理解,以排除生活、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问题。所以,及时进行的心理疏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学会自我关心、学会自我教育自己、使自己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健康成长。

4.4消极作用

学校为了维护教学秩序,对学生的行为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根据各种规章制度判断学生行为的正确与错误。教师在处理各种矛盾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扮演了侦探、警察的角色。如果教师心理角色把握不当,只能起到消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怀有敌对情绪的学生,他们攻击性较强,师生之间彼此不能谅解,往往会使两者陷入混乱、紧张、仇视敌对情绪之中。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应该接近他们、理解他们、教育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唤起他们改正错误缺点的迫切愿望。

优秀教师心理角色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在危害心理健康日益突出的今天,帮助青春期学生排除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情感方面的困扰,以积极的态度保持稳定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忠诚豁达的胸怀对待学生,扮演好心理角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为此,广大教师遵循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让人奋进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在师生之间搭建一座爱的桥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