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检验血清肌红蛋白的临床价值分析

/ 2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检验血清肌红蛋白的临床价值分析

秦小玉王静通讯作者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225400

【摘要】目的血清肌红蛋白检验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例(观察组)及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60例(参照组)进行对比观察,针对两组观察对象分别实施血清肌红蛋白的检测,分析两组观察对象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参照组健康人群与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之间对比的血清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三项指标存在显著变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血清肌红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较为显著,能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清肌红蛋白;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检验;价值

急性心肌梗塞主要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的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局部心肌出现缺血性坏死现象[1],主要发病原因分为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及心肌需氧需血量突增等三大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心动过速等[2],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有效的检验及诊断尤为重要,为了分析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血清肌红蛋白检验的临床价值,本院针对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进行了对比观察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例(观察组)及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60例(参照组)作为临床观察对象,60例参照组健康体检者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集中在50~78岁之间,均值为(63.59±5.47)岁;60例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集中在52~78岁之间,均值为(65.34±4.59)岁。分组结果满足组间基础数据差异不大的要求(P>0.05),分组结果具备对比价值。本次观察开展之前,两组观察对象均对本次观察的内容、目的及结果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观察均在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下实施。

1.2方法

针对参照组健康人群与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实施血清肌红蛋白的检测,具体的检测方式如下: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为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全自动免疫比浊法分析仪、仪器相配套的说明书等;针对两组观察对象在空腹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5ml,以3000r/min的离心速度操作15分钟,针对血清肌红蛋白及心肌肌钙蛋白两个指标实施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检测,针对超敏C反应蛋白实施全自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检测完成后针对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抗血小板、抗凝及溶栓等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内三项指标的差异情况,抽取患者5mL肘静脉血,实施离心操作后选择500ul血清放置于子弹头冻存管中进行零下20摄氏度的保存,后经过37度水浴后实施相应的检测。

1.3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观察对象之间对比的血清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差异及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治疗后12h、治疗后24h及治疗后72h)三项指标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清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异于参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h、24h及72h的血清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存在显著变化(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属于冠心病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预后差等特点,心肌出现损伤时,由于炎症反应及缺血缺氧症状增加了心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当细胞结构出现变化时,血清中与心肌损伤存在相关性的物质明显升高[3],此类相关性物质能够通过相应的检测手段进行检测。

血清肌红蛋白属于临床中一种存在在机体心肌、横纹肌中的亚铁血红蛋白物质,在肌细胞内的作用是存储氧气,当人体骨骼肌出现损伤或剧烈运动过后血清肌红蛋白会出现升高趋势,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4]。心肌肌钙蛋白属于心肌损伤的标记物之一,普遍存在于心肌及骨骼肌内,具有较高的检测特异度及敏感度,对于患者心肌梗塞的面积及严重程度具有直接判断的价值[5]。超敏C反应蛋白属于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在血清中以微量的形式存在,当机体出现创伤、心肌损伤及急性炎症等症状后超敏C反应蛋白会异常升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检测方式较为简单。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血清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升检测准确性,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还能监测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治疗效果[6]。本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健康体检者与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之间对比的血清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且观察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后12h、24h及72h三项指标的变化较为显著,说明血清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及观察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综上,血清肌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临床价值较为明显,建议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潘延平,王海燕.床旁快速心梗三合一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5):566-567.

[2]田大斌,蒋祖辉.血清肌红蛋白、cTnI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及炎症因子水平[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7):953-955.

[3]刘勇.高敏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职业与健康,2016,32(7):1003-1005.

[4]肖林,郭梅,范瑞云.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7):915-918.

[5]马云芳.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113-113.

[6]郑玉芳.血清肌红蛋白检验在AMI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5):2087-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