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凝血系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临床检验凝血系统

李卓

李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医院150076)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191-02

【摘要】目的讨论临床检验凝血系统。方法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凝血酶时间(TT)测定、凝血因子II、V、Ⅶ、X因子活性测定和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测定。结论对凝血系统进行检验有助于观察患者口服抗凝药后的状况,同时也对部分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检验凝血系统

一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筛选试验,常用于临床口服抗凝药物后凝血功能的监测。

【参考值】

PT10.5~16.5秒(仪器法)

INR0.76~1.38(仪器法)

【临床意义】

1.PT测定值大于正常5秒以上为异常。

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待测血浆PT与正常参比血浆PT比值的ISl次方,其中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口服抗凝剂后,中国人INR以2.0~3.0为宜。

3.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Ⅶ、X缺乏;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药、异常凝血酶原增加等。

4.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DVT、口服避孕药、多发性骨髓瘤等。

5.用于香豆素等口服抗凝药的监控。

【注意事项】

1.血液标本收集使用塑胶制品或经硅化的玻璃等对凝血因子无激活作用的器皿。

2.使用枸橼酸钠抗凝药,严格按9:1比例混合均匀。

3.采血要求一针见血,避免淤血和出气泡。

4.溶血、脂血对结果有影响。

5.采血后立即检验,一般不超过1小时,4℃冰箱保存不超过4小时。血清分离后20℃下可放置2周,-70℃下可放置6个月。

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

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值】

2~4g/L(仪器法)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减少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的病例极少,其血液凝固缓慢或只有部分凝固。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DIC和严重肝实质损害。

2.纤维蛋白原增加见于感染(如尿毒症、肺炎、轻型肝炎等)、无菌性炎症(如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等)、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等。

【注意事项】

血液标本用枸橼酸钠抗凝管盛放。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参考值】

24.0~40.0秒(仪器法)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Ⅷ、Ⅸ、Ⅺ明显减少,如A、B型血友病、因子Ⅺ缺乏症;凝血酶原重度减少,如严重肝损伤等;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严重肝损伤等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时;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类肝素物质增多等。

2.APTT缩短见于因子Ⅷ、V活性增加,以及DIC、血栓前状态、血小板增多症等。

【注意事项】

采血要求同PT测定。

四凝血酶时间(TT)测定

【参考值】

11~17秒(仪器法)

【临床意义】

1.受检T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延长。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存在,如SLE、肝病、肾病;以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如DIC),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存在异常纤维蛋白原等。

2.TT缩短常见于异常巨球蛋白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等。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也会使TT缩短。

3.TT检测也可作为溶栓和抗凝治疗的疗效监测指标,尤其用于监测肝素治疗时体内的凝血功能状况。

【注意事项】

采血要求同PT测定。

五凝血因子II、V、Ⅶ、X因子活性测定

凝血因子检测可直接了解参与血液凝固的各因子情况,以帮助确诊凝血障碍疾病。

【参考值】

FII:C79.0%~131.0%

FV:C62.0%~139.0%

FVII:C50.0%~129.%

FX:C77.0%~131.0%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减低见于相应的因子II、V、Ⅶ、X先天缺乏症,以及肝病、DIC、口服抗凝药、维生素K缺乏症等。

【注意事项】

采血要求同PT测定。

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测定

【参考值】

FVIII:C50%~150.0%

FIX:C65.0%~150.0%

FXI:C65.0%~150.0%

FXII:C50.0%~150.0%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2.减低①FVIII.C减低见于血友病A,按减低程度分为重型(小于2%)、中型(2%~5%)、轻型(5%~25%)和亚临床型(25%~45%);其次见于血管性血友病(vWD)(I型、III型)和DIC。②FIX:C减低见于血友病B,临床上减低程度分型与血友病甲相同;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和口服抗凝药等。③因子Ⅺ:C减低见于因子Ⅺ缺乏症、肝脏疾病和DIC等。④因子Ⅻ:C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Ⅻ缺乏症、DIC和肝脏疾病。

【注意事项】

采血要求同PT测定。

参考文献

[1]邱丽君,王淑香,周琪,沈霞.冠心病患者止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5期.[2]林庆兰,郭秋杰,曾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改变及降纤酶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3]黄鑫萍,姜桢.围体外循环期凝血与纤溶活性状态的变化[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9:19(3):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