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上海产业功能变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4

北京与上海产业功能变迁研究

肖亦卓

摘要:本文从国际联系、产业功能变迁、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三个方面,通过与上海的比较,分析了北京城市国际化进程的特点,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城市国际联系产业功能变迁跨国公司总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掀起建设国际城市的浪潮。继上海之后,北京提出了城市国际化战略。1993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意见中指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2004年北京重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再次重申了“国际城市”的建设目标。

总结世界城市研究界定方法,主要思路有四:(1)将世界城市视为全球联接网络上的重要节点,通过流量数据网络分析反映城际间多种联系的强度和频率,尤其与核心国家顶级城市联系的紧密程度;(2)认为世界城市产业部门和就业结构,尤其是国际金融和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直接反映了其国际控制功能,因此着眼于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生产者服务业结构功能分析(Sassen,1991);(3)将生产功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与控制功能集中联系起来,认为具有决策功能的大型跨国公司或国际金融机构总部在城市间分布的数量和等级,反映了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Hymer,1972;Reed,1981);(4)早期研究多是通过一系列指标来反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并结合政治文化因素、人口规模确定城市等级,但由于指标选取差异导致结论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该方法已逐渐为前三种方法所取代。考虑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单纯采用联接指标或跨国公司总部指标,容易夸大或缩小其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国际联系、产业功能变迁、跨国公司集聚,展示北京国际城市演进。通过与上海的比较,分析北京城市国际化进程的特点,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国际联系

城市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程度体现在人员流动、商品市场联系和资本市场联系三个方面。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方便资料取得、利于横向纵向比较的考虑下,选取三个指标——入境旅游人数(与常住人口之比)、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反映国际化进程中北京与世界经济体系人流、物流和资本流的联系强度。

1.入境旅游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北京入境旅游人数为18.7万人次,占当年常住人口的2%,与上海水平相当。除2003年外,1990-2007年北京入境旅游人数与常住人口之比稳步上升。2000年北京入境旅游人数达到282万人次,占当年常住人口的21%,比上海的11.3%高出9个多百分点,绝对规模比上海多100多万人次。2000年以后上海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增长,尤其是2003年北京发生公共卫生事件,上海入境游规模超过北京,两者差距逐渐拉大。2007年北京入境旅游人数达435.5万人次,占常住人口的26.7%;上海为520万人次,比北京多84.6万人次,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8%,比北京高1个多百分点。从外国人入境人数来看,1978年北京外国人入境人数占全国总数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6.5%,比上海占全国比重高出十个百分点,显示了北京作为共和国首都对外交往中心的地位;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北京和上海外国人入境人数占全国总数的比重都有所下降,2000年北京下降到23.4%,上海下降到14.2%。此后,北京所占比重继续下降,2007年不到全国比重的15%;上海则有所回升,2007年所占比重为17%。

2.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1995-2000年北京进出口总额占北京GDP比重大幅下降,2000年以后这一比重基本保持稳定,2007年北京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157%。北京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5年的13%下降到2007年的9%。上海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上海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45%迅速上升至179%,占全国比重由6.4%上升至13%,继续保持了对北京的领先优势,并将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外贸体制从高度集中到全面放开的转变。计划体制下外贸主要由政府集中统一管理,由常驻北京的国有外贸总公司经营,导致北京的进出口规模庞大;改革后外贸经营权逐步全面放开,原有体制下北京在国际物流上的优势逐步减弱。

3.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FDI)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北京实际利用FDI占GDP比重在1990年代都经历了一个前期快速上升,后期波动下降,2000年以来调整稳定的过程。1990年北京实际利用FDI2.8亿美元,占当年GDP比重为2.6%,比上海高1.5个百分点;北京实际利用FDI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8%,比上海这一比例(5%)高出3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北京实际利用FDI增长迅速,2007年达50.6亿美元,占GDP比重4.1%,与上海的比重(4.4%)相近;北京占全国实际利用FDI比重为6.8%,比上海这一比重低3.8个百分点。

从累计实际利用FDI来看,到1990年,北京累计实际利用FDI约为12亿美元,与上海基本持平。自浦东开发以来,大量外资涌入上海,上海实际利用外资及累计额都大大超过北京,1991-2000年北京累计实际利用FDI为141亿美元,相当于上海的47%。2001-2007年北京累计实际利用FDI达219.3亿美元,相当于上海的50%。

综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日益密切,但相对重要性逐渐下降。随着外资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上海相比,北京原先凭借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确立的优势不复存在,以联接强度衡量的国际化程度低于上海,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二、产业功能变迁

1.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转变从三产增加值比重、三产就业比重以及服务业占基本经济规模比重来看,都显示出北京1990年代以来由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特点。1994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二产比重(上海1998年三产GDP比重超过二产),1995年三产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上海1999年三产比重过半),并一直保持上升态势,2006年超过70%,2007年达到72%,比上海的52.6%高出近20个百分点。

从就业结构来看,1993年北京三产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二产(上海2001年三产就业比重超过二产),比重持续上升。1997年三产就业占总就业比重首次超过50%(上海2003年超过50%),2007年达到69.3%,比上海的56.4%高出近13个百分点。①

如果从基本经济活动规模的角度来衡量,1990年北京服务业基本人口规模占全部基本经济活动人口比重的53%,制造业为36%。2000年服务业基本人口规模比重上升为71%,制造业不到20%,服务中心成为北京居绝对主导地位的功能。同时,制造业超地区性职能萎缩,地方性制造业中心的特点进一步加强(见表4)。1990年上海制造业基本人口规模占全部基本经济活动人口比重的66%,服务业占27.5%,2000年制造业基本人口规模比重下降到48%,服务业上升到44%,同时制造业基本人口的绝大部分为超地区性职能,因而依然保持了全国制造业中心地位。可见,北京上海自1990年代以来都基本完成了从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的转变,但是无论从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和基本经济规模比重来看,北京都显示出服务业的主导地位,上海则具有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特点。

2.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业和科技服务业成为北京职能强度最高、职能规模最大的行业利用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以全国行业门类结构为标准),比较北京和上海的专业化部门可以发现,北京服务业专业化部门多而且职能强度高,反映了北京作为全国性服务中心的特点。北京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职能强度分别为第一、第三、第四位,且均高于上海;从职能规模看分别为第一、第五、第三位,是上海的1.4倍、4.4倍和2.8倍。

北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餐饮业也具有较高的职能强度,分别排在第五、第六位。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基本规模超过10万人,是上海的8倍;住宿餐饮业基本规模超过24万人,是上海的2.3倍,这两个部门专业化程度较高、职能规模较大,反映了北京全国文化中心、旅游中心的地位。

上海在传统的居民服务业和批零商业上继续保持全国商业中心的地位,这两个行业职能强度分别居第一位、第三位,且高于北京;其中批零商业基本规模为87万人,是北京的2.3倍。比较而言,北京的现代服务业确立了优势,而上海则在传统服务业上更胜一筹。

3.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未来面临激烈城际竞争1994年北京金融保险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10%,1997年首次超过批零贸易餐饮业,达到13.6%,居第三产业各行业之首。此后,金融保险业一直保持三产第一大行业(按增加值计算)地位,2007年占全市GDP比重为13.8%,比上海的10%高出近4个百分点;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口比重3.8%。上海自1990年代以来在“一个龙头、三个中心”战略目标指引下,依托证券交易所等一批交易市场的建立,意欲恢复当年金融中心的地位,发展亦十分迅猛。1995年以来,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10%以上,但在2001、2002年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从行业大类来看,北京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财务公司在内的其他金融活动职能强度最高,职能规模大于上海,是北京金融业的优势所在。上海的证券业职能强度、职能规模均高于北京,成为上海金融业的优势行业。

世界城市的控制功能主要是通过强大的金融业来实现,金融中心是世界城市的核心和实质。结构功能分析时一般是用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Finance,Insur-ance,RealEstate,缩写为“FIRE”)在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表示。2000年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FIRE产业占就业②人口比重平均为23%,即使是亚洲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也超过10%。北京只有西城区FIRE就业比重超过11%(2004年经济普查数),城八区FIRE就业比重为6.4%,可见北京金融功能与区域性金融中心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在经过两年徘徊之后,上海寄望在“十一五”期间奠定国内金融中心地位③。2005年央行上海总部的设立,使上海金融中心的定位更加明确。如果此举引发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效仿,将部分功能迁往上海,北京国家最高金融管理机构和国有金融企业集中的优势将进一步削弱,北京金融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综上所述,北京在1990年代基本完成了从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转型的过程,服务业无论从绝对规模还是从职能规模都确立起了主导地位;包括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支柱,转变后的功能正在向世界城市靠拢。同样经历了功能变迁的上海依然保持了制造业中心功能,服务业优势限于传统商业服务业。两市金融业虽发展迅速,但与区域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跨国公司总部

首先,考虑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机构分布。到2005年末,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35家,其中经北京市认定累计29家,外商投资性公司累计146家,外④商投资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累计239家。上海截至2006年3月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累计为133家,投资性公司136家,外资研⑤发中心累计17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向上海集中,显示出国外跨国公司对上海崛起中的国际城市地位的肯定,北京外资研发机构的集中,则反映了国外跨国公司对北京丰富优质人力资源的认同。⑥

从外资银行分行的分布来看,2000年上海有45家,占全国总计的28%,位列第一。北京外资银行分行数仅为上海的三分之一,位列深圳之后,居第三位。从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的情况来看,2000年北京有102家,占全国总计的44%,是上海的1.7倍。显示出外资对北京、上海的定位差异,北京是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最大的金融行政中心,上海则是外资银行在华最大的金融运营中心。2002年北京外资银行分行数超过深圳,2004年增至24家,是上海的一半,居第二位;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增到79家,与北京基本持平。外资机构出现向上海集中的趋势,上海未来有可能将金融运营中心和金融行政中心兼于一身。

第二,考虑本国成长中的跨国公司和大公司总部的地区分布。1995年3家中国企业进入《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排名。2006年中国入选企业增加到20家,入选企业基本上是中央企业和垄断行业企业,其中15家企业的总部位于北京,使北京拥有的全球企业500强总部数排在伦敦之后,居世界第五位。上海则仅有2家。北京跨国公司集中的态势是建立在国家对大型国有企业和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之上。这一点从国内大企业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得更清楚。2007年北京拥有中国企业500强中的96家企业总部,是上海的3倍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纳税总额等指标在中国企业500强中都占绝对优势。

四、结论与建议

20世纪90年代北京国际城市建设目标确立对北京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80年代初,北京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化工业中心与首都城市性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凭借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形成的竞争优势为渐次的对外开放所打破,北京亟待新的城市性质定位打破发展的僵局。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和“现代国际城市”建设目标的确立,北京城市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与世界经济体系人流、物流、资本流的联系和交换日益密切,尽管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之后,北京国际联系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基本完成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的功能转变,现代服务业逐渐成长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功能逐步趋向世界城市;以外资研发中心和本土大型国企为特点的跨国公司进一步集聚,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有⑦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国际城市的建设目标建立在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基础之上。以开放促发展,以制度转型带动城市功能变迁,是近二十年来北京建设国际城市的主要经验。原有体制下凭借计划管理中枢和对外交往中心获得的发展优势已经或正在消失;市场体制下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坚持和主动的制度创新使北京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功能向服务中心这一更高层次的变迁。

无论过去的经验还是未来的挑战,都要求北京必须继续推动制度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适宜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公平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将更多公共财政资源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宜居程度,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

注释:

①?城市经济基础理论认为,一个城市全部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服务本地需要的,为“非基本”活动部分;二是服务本地以外需要的,为“基本”活动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规模和等级是判断城市职能的两个重要依据。本文中1990年、2000年服务业和制造业基本人口规模、全部基本经济活动人口按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行业大类,以全国行业大类结构为标准进行计算加总。

②?Kim?Hun-min,A?Comparative?Study?on?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of?World?CitiesInternational?Review?of?Public?Administration,2004,?Vol.9,No.1.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塑造实力和福利兼顾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经济研究,2005(2),P47.

④?北京市商务局网站,“十一五”时期外经贸发展规划,2006-11-14.

⑤?上海外资委网站,跨国公司投资现状,2006-08-01.

⑥《中国金融年鉴》2001-2005.

⑦?弗里德曼1986年《世界城市假说》中将(顶级)世界城市体系分为核心-边缘两类国家(地区),每类分为首要城市和次级城市两级,共分析了30个城市,北京和上海未能进入其分析范围。1999年贝弗斯托克等人通过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将世界上55个城市划分三个层级,北京处于第三级的中层,上海处于第三级的下层。

参考文献:

[1]?Friedmann?J.?1995?“Where?we?stand:?A?decade?of?world?city?research”?In?Knox?P?L?and?Taylor?P?J?(Eds)?World?Cities?in?a?World-System,?CUP?Cambridge,?21-47.?

[2]?Friedmann?J.?and?Wolff?G.?1982?“World?city?formation:?an?agenda?for?research?and?ac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3,?309-344.

[3]?Hymer?S.?1972?“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and?the?law?of?uneven?development”?InBhagwati?J?

(Ed)?Economics?and?World?Order?from?the?1970s?to?the?1990s,?Collier-MacMillan,?113-140.

[4]?Reed?H?C.?1981?The?Preeminence?of?International?Financial?Centers?Praeger,?New?York.?

[5]?Sassen?S.?1991?The?Global?Cit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

作者简介:肖亦卓,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城市国际化与世界城市。

(责任编辑:卢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