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

田太权

田太权(沿河县民族中学贵州沿河565300)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可能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考试错的离谱,地理能力还是没有。其实,这就是一种低效教学的行为,那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为此,本人就简单谈谈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1.对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大多数学者们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有效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的效益,教师能用最简单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最有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时间、方法和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自由发挥,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用最少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

2.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柏拉图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取得最佳效果。于是在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尽可能挖掘其中有趣的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巧设精彩导语。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我在备课时精心挑选材料,巧妙设计导语。如上《荒漠化的防治》这一课时,我一边视频展示(“彩色中国”),一边描述:

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郁,是“绿色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多广阔的“黄土地”,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国”;大西南青臧高原雄浑巍峨,冰川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国”。

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银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金色中国”,去探寻它变“金”的原因,并分析由“金”变“黄”乃至变“绿”的途径吧!

通过视频展示我国各地不同的景观,让学生看到了景观差异之大,引发学生思考,激起了要弄清真相和探讨如何防治的兴趣。

2.2巧插趣味故事。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插入一个个小故事,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如讲“气候”一节时,可穿插《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讲“日界线”时,可插问:“一只向东行进的海船上,有一双胞胎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

提出这些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3密切联系生活。学习“地球的公转”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2.3.1一天中,我们学校的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低?什么时候高?太阳高度的高低与我们地面的冷热有什么关系?

2.3.2一年中,我们学校中午(同一时刻)的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低些?什么季节比较高些?

2.3.3一年中,学校每天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短?什么季节较长?

2.3.4我们学校的纬度大约是北纬26.7°,它有阳光直射吗?

2.3.5请你归纳地面得到热量的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关系。

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地理学习的价值,这样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4设计地理实验。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同设计地理小实验,如为了测定学校所在地P点的经纬度,设计了一个简易方案。

测量工具:自制支架一个、教学用量角器一个、重锤一只(系有细绳)、手表一块(己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校准时间)

测量日期:12月22日(假定该日天气晴朗)

测量地点:校园内P点

测量步骤:

①测定并记录旗杆正午前后影长变化和对应时间

②根据最短影长和旗杆高度,计算出太阳高度

③计算当地纬度=90°-H

④根据正午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时差,计算出当地经度

此外,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证明温室效应”,“大气热力环流”,“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并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

2.5巧妙化解疑难。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

如讲“季风的形成原因”,如果直接问学生“季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因受各方面的能力限制,一时很难回答,如果将问题分解为:①同一个季节,陆地和海洋受热是否相同?②在夏季,陆地和海洋谁增温快?风向是从海洋吹向陆地,还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盛行什么风?③在冬季情况又会如何?

这样提问学生,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分析,层层推进,很容易解决问题,能引起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扩展。

总之,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结合教学,敢于尝试,不断创新,寻找多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