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上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1

诱导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上的运用

孙一青

孙一青(溧阳市别桥中学,江苏常州213300)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学习目标,是当前教学的重点。而诱导法正是完成目标的一种重要方法。诱导,即劝诱、引导。诱导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随从自己的意愿而进行思维的一种方法。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猜想、分析,使学生能从物理走向生活,再从生活回到物理,进而得出规律,这也就为诱导法在课堂教学中搭起了更广阔的舞台。而诱导法本身在引出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解答物理习题、分析有关物理实验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要明确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要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老师所提的问题要明确而具体,有鲜明的针对性。如果问题涉及范围太广,或者指向不明确,学生就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在研究磁场的方向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书本的实验后,如果直接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因为小磁针个数多,学生难以回答;如果改问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何规律?学生则很容易答出。又如在研究导体的电阻和温度的关系时,当教师演示出书本实验后,直接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则学生很难回答,如果改成加热前观察到什么现象?加热后观察到什么现象?两种现象比较说明了什么?则学生能思路很清晰地回答。

二、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

当学生拿到一道题目或者遇到新知识时,他们思维活动的起点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公式,如果老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提问起点过高,学生就很难思考,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例如,有甲乙两灯,甲灯标有“220v,12w”字样,乙灯标有“36v,12w”字样,两灯串联哪一盏灯亮?由于初次接触电功率的计算,大多数同学困难较大。如果先问:“哪一盏灯电阻大?”进而问:“在串联电路里,发光较亮的是电阻大的还是电阻小的?”这样就减小了难度。

三、要灵活随机地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认知和情感得到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引导过程要有灵活性,特别是当学生遇到讲过的或容易的题目都不会回答时,要理解学生,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而应耐心地因势利导,逐步把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另外,平时课堂教学中,还应从学生的语言、表情、眼神、形态中捕捉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感知特点,随机应变地引导学生,捕捉一切机会鼓励学生,所提问的学生应是预先估计能够回答出问题的,不能拿较难的题目去问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要注意适当,不要太夸张。总之,要尽可能的融洽师生关系,绝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四、在习题教学中,要注意使用诱导法,通过变式训练使知识得到应有的延伸和拓展

很多学生由于学习中只重结论不求方法,一旦题设条件有变化就产生思维障碍。在中考总复习的习题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以刚做的例题为据点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刺激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化,使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例如:在分析故障电路时,有L1、L2两灯串联,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并联在L1灯的两端。若电压表示数为零,电流表有示数,指出故障的原因。学生分析后可得出:L1灯被短路。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还有没有别的可能?学生的思维可得到延伸,从而可得电压表有可能损坏。这时,又可以继续引导:如果A表没有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可能哪些地方发生故障?问题解决后,再问:电流表电压表均没有示数,又可能有哪些地方发生故障?这样便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实现了求知欲望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题目都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迁移,要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实施迁移,老师必须给以很好的诱导。

另外,由于习题教学课比较枯燥,课堂上要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思维紧张高效地运行,这就要求老师在启发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欲扬先抑,设置悬念;顺势反问着意渲染,用有一定内涵的语言达到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结束语:诱导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运用十分广泛,而运用效果如何,又与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关,也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因此,在了解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引导,使诱导法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