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康煎剂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胃康煎剂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疗效观察

王艳艳

王艳艳(辽宁省中医院第四附属医院脾胃科辽宁沈阳110101)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胃康煎剂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①选择90例慢性胃炎患者。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治疗组服用胃康煎剂。对照组应用法莫替丁胶囊+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③治疗后胃镜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症状体征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胃镜检测胃黏膜充血糜烂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有差异显著(P<0.05)。结论:说明胃康煎剂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有较好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032-0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我院脾胃科从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就诊的患者90例,均有消化道症状,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

1.2一般资料分析90例慢性胃炎病人均为住院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19~65岁;病程3个月~12年。对照组45例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20~75岁;病程4个月~1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病程、症状、伴发胆系疾病情况及诱发因素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具可比性。

1.3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采用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慢性胃炎诊治共识意见,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2003年9月大连会议后的定稿[1]。

②中医证侯诊断标准,本研究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于2003年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2]”以及《中医内科学》有关“胃病”的证侯论述。具体如下证:主症: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作;③嘈杂泛酸;④脉弦。次症: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反流;③舌质淡红,苔薄白。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具备主症1项加次症2项。

1.3.1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及肝胃不和证者。

②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者。

③入选前3周内未用抑酸剂及质子泵抑酸剂。

④知情同意书。

1.3.2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9以下或75岁以上者。

②胃切除术后的患者。

③恶性肿瘤患者及合并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患,精神病患者。

④妊娠、哺乳期妇女,或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⑤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指标判断者。

1.4研究方法

1.4.1辩证方法所收集资料均由中医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对每份病例进行逐一辩证分析。

1.4.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胃康煎剂方(其方药组成为柴胡15g,白芍15g,川芎15g,香附10g,陈皮15g,枳壳15g,甘草15g,白及15g,麦芽15g,乌贼骨15g,三棱15g,莪术15g)。治疗组服用胃康煎剂(100ml/袋),1袋/次,2次/d,饭后1小时服用。对照组应用法莫替丁胶囊治疗,每次20mg,2次/d,饭后1小时服用,阿莫西林每天两次,每次0.5,克拉霉素,每天两次,每次0.25,10天为1个疗程,服用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物。

1.5观察指标

1.5.1安全性观测于疗前2周及治疗结束后2周内进行以下检查,并察其不良反应。

①血、尿、便常规化验及心电图检查。

②心、肝、肾功能检查。

1.5.2疗效性观测

①症状体征观察

对所观察病例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口苦、纳呆、烧心、痞满、嗳气、泛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症状轻重分级如下[2]。

②综合疗效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急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达轻度。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改善2分以上;胃镜复查急性炎症基本消失,分值减少2/3。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2分以上,胃镜复查急慢性炎症有所减轻,分值减少1/3。

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症状、分值无改变或恶化。

③胃镜检查疗效:于疗程结束后1-3天内进行胃镜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病变部位至少2块)。

1.6统计学分析方法计量资料用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x2检验。

2结果

2.1综合疗效比较:

表1:临床疗效比较

注:经卡方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临床中,慢性胃炎的常见证侯为肝胃不和证。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胃肠动力药物主要是促进胃排空,从而削弱本病的致病因素。胃黏膜保护剂可在损伤的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屏障。

慢性胃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属中医胃痛、痞满等范畴。本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胆脾胃失和有关。慢性胃炎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均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因胆胃气逆,导致热邪湿浊留滞于胃,表现为湿热中阻症状。故疏胆和胃的同时,应清热化湿,热清湿化,则有助肝胆疏泄和脾胃升降功能的恢复。

在确立了疏肝利胆、和胃降逆兼清利湿热的治法基础上,组方胃康煎剂。药组成为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甘草,白及,麦芽,乌贼骨,三棱,莪术。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疏邪透发,用于疏利肝胆气机,为君药。枳壳苦辛微寒,功善行气宽中除胀,与柴胡一升一降,共同调畅中焦运化之气机。乌贼骨,味咸涩,性微温,用于制酸止痛。川芎、香附同用可行气止痛,疏利肝胆。白及可收敛止血。白芍可养肝血,血行则气畅。陈皮可清利湿热[5]。白及、麦芽能健脾和胃。三棱,莪术能破气逐瘀止痛。甘草能调和诸药。

实验研究证明:柴胡可防止大鼠应激性溃疡,并有利胆作用[3];枳壳对胃肠平滑肌呈现双重作用,既能兴奋胃肠,使蠕动增强,又有降低胃肠平滑肌张力和解痉作用,这有利于病理状态下胃肠功能失调的调整与恢复[4];白芍对平滑肌有抑制作用,能镇痛,并对细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香附的水煎剂有降低胃肠紧张性和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乌贼骨中所含的碳酸钙可中和胃酸,缓解泛酸及烧心症状,又可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阻止出血,减轻局部疼痛[6];川芎能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白及有缩短凝血时间及抑制纤溶作用,具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麦芽有助消化作用。综上所述,结合临床研究结果中各症状体征评分及胃镜疗效可以得出结论,胃康煎剂方中诸药可促进胃肠运动,调节黏膜血液循环,加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削弱损伤因子,从多层次、多环节表现出对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莜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51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3].张俊峰.疏利通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体会.江苏中医,1992:5(2):8

[4].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53-58

[5].王箔默.青皮注射液对平滑肌的作用.中草药,1981,121(6):20

[6].马清钧主编.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