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之我见

马少清

马少清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丰乐学区73450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的心理质量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够,尤其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中尤为显著。文章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们对民乐县丰乐寄宿制小学五、六年级共374名学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提供了有益帮助。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生存在学习适应不良、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社会氛围的影响

受当前社会升学、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家长全把法宝压在孩子的分数上。教育部门对教师业绩的考核,也是主要以学生成绩做参考的,所以教师就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使学生得高分上,无暇顾及其他,更谈不上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

2.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体现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不清。提起心理健康,许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了就是心理健康了;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也不大,那不是普通老师应该研究的,应该是专家学者的事。

其次,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的教师虽然体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件事时,却很茫然,因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再者,部分教师不能把爱心献给学生,使学生敬而远之。师如父母,不仅教书,而且应该育人,要时刻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行,从而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内心活动。

3.家长过分依赖教师

农村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没有受过教育的家长很普遍,信息又比较闭塞,很少有人知道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加之对老师的强烈信赖,所以就产生了心理依赖,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一切任由老师管理,也不过问孩子心里想什么,相信“树大自然直”。这样小环境的过低要求就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空白。

4.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此外、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较简单。并且,学校教育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着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知识灌输,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教学好坏的标准,结果是:一方面教师、学生都无暇顾及心理素质问题,缺乏对学生进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自制能力、鉴赏识别能力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训练,最终导致了学生的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形成,有的甚至积重难返,演化为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另一方面,升学考试又给学生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加重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1.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经常性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

2.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要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3.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要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4.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5.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

区域性学校间应加强联系,定期互通心理教育信息,举行经验交流,互派教师学习,发挥区域性资源优势,实现信息共享、方法互补,缩小农村学校与先进学校间的差距。

可定期组织学生联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强心理素质。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耘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高飞叶少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3]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