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茉莉花》的审美突破和文化穿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民歌《茉莉花》的审美突破和文化穿越

姜莹名

姜莹名(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

中图分类号:J642.22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从多方面探讨《茉莉花》生成演变的历史过程,它的词曲优美之处及唱响(或奏响)世界舞台的审美突破和文化穿越,展现了我国音乐的神韵无可比拟。它不只是我们古老民族的传奇,也是世界经典音乐的传奇。

关键词:茉莉花演变优美传奇经典

《茉莉花》虽然只是一首中国民歌,但经历了审美突破和文化穿越的历史沧桑,却成为了一首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

据钱仁康在《乐歌考源(十六)》和《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考证:最早刊载《茉莉花》歌词的出版物是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出版的戏曲剧本《缀白裘》《花鼓》中,就记下了这首民歌唱词“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赛不过了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其中《鲜花调》的歌词与之很相似,曲调也与《茉莉花》大体相似,此见于1837或1838年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由此可见,《茉莉花》是由江南小调《鲜花调》中脱颖而出的。

一首民歌往往十唱九不同,产生多变体,《茉莉花》也是如此,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改动。更值得一提的是,《茉莉花》也“闯关东”,东北民歌《茉莉花》加上“蛤蟆韵”腔,充分变现了北方民歌的特点,大口唱腔,同时也体现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而东北地区的《茉莉花》也有所区别,黑龙江的《茉莉花》由于演唱者郭松的处理,即在结尾时拖音,音加以延长,注入富有东北地方风味的衬词“哎呀哎呀哎哎呀”而显得别具风味。《茉莉花》也“走西口”,山西祈太的《茉莉花》都出现了“4”“7”偏音,在花鼓中与舞蹈动作进行结合,使之曲调形态和音乐形象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

显见,各地都有各地的《茉莉花》,这其中江苏的《茉莉花》最具代表性。虽然都由《缀白裘》的“鲜花调”脱颖而出,只有它溶合了扬州小调,历经扬州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所以可称为经典的《茉莉花》。

江苏《茉莉花》歌词形象和曲调形象浑然一体,倘用“吴语侬音”演唱,江南水乡韵味实足,让人思绪万千,如醉如痴,令人向往,久久难忘。

江苏《茉莉花》曲调优美,音乐人易人认为:“苏北《茉莉花》和《鲜花调》相比,无论旋律、节奏、音域、拖腔等方面都显得更委婉。”江明惇认为:“苏北《茉莉花》的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点。”周青青认为:“在词曲的配置上,江苏《茉莉花》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很密集。在演唱上,河北、东北的《茉莉花》略快,在整体的风格气质上,更有抒情气质。”

显然,《茉莉花》曲调已从“鲜花调”母体脱颖而出,可谓脱胎换骨,不再是“鲜花调”,《茉莉花》已成为新的母体。而各地不同变体的《茉莉花》,又从这创新母体衍变而出,于是《茉莉花》呈现出审美突破。

我认为,这首《茉莉花》的曲调温柔,好似江南雨,那么纯清,一尘不染,沁人心田,正如亭亭玉立的江南女,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

江苏《茉莉花》的歌词很雅俗,乔羽先生对歌词的要求是“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茉莉花》的歌词正是如此。如三段歌词中,一句“好一朵茉莉花”突出主题,反复吟唱,而其他三句话也都是爱花之意,只是文字不同而已。诸如“香也香不过它”,“雪也白不过它”,“比也比不过它”,说的是心里话,犹如口出,发自肺腑的表白,倾注无尽的爱慕之意。其词崇尚意境,可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尤其向美求善,符合儒家提倡的中和之乐和道家提倡的自然之乐。歌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人情,重感受,通俗易懂,大众化,简洁明了,易记易唱,有返朴归真的美学追求。

对于《茉莉花》歌词的内容,江明惇在他的《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版)中提到:“《茉莉花》的歌词大部分是唱《张生戏莺莺》,但有的只唱“好一朵茉莉花”的第一段词。”而现在江苏《茉莉花》的歌词据《中国声乐歌唱教程》说:“这首民歌的发掘加工整理者是前进歌舞团原团长、作曲家何仿。而何仿在他的《扎根中华大地,香飘四海五洲——记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搜集》(《江苏音乐》1992年4月)一文中提到,他在江苏六合、仪征一带跟当地一位民间艺人学唱《茉莉花》时,当地艺人唱的歌词内容包括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等,何仿后来把这些唱词统一改成唱茉莉花的词,即现在江苏《茉莉花》的歌词。经过他的加工改编,词意集中变成一首表露少女爱花、惜花、护花的情怀,表现少女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心灵纯洁的新民歌。

可见《茉莉花》的歌词是由原生态的“鲜花调”唱张生与莺莺故事的唱词,和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三花唱词,改成江苏《茉莉花》的歌词。这也是《茉莉花》从原生态“鲜花调”审美突破的结果,也可以形容为“脱胎换骨”的突破。

然而审美突破更超越的嬗变,莫过于宋祖英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唱的一曲《送你一朵东方茉莉》。其中只留有童声演唱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似江苏《茉莉花》金蝉脱壳。即便是其他的歌词都记不起来,可这一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却让人记忆久长,刻骨铭心而怦然心动。

一首民歌由江南唱到塞北,再唱到全国各地,这已是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至于传播到国外,最早的版本,大约在乾隆年间,首任英国驻华大使的秘书约翰.巴罗(1769-1848)出版的《中国旅行》中提到了《茉莉花》:“似乎是全国最流行的歌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之前传入英国的,是一位名叫希特纳记谱的人将《茉莉花》加上了引子、尾声和伴奏。把《茉莉花》引到国外最有名的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吉亚科。他作曲的歌剧《蝴蝶夫人》被列为世界经典,而他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特》,将《茉莉花》的曲调用作歌剧中女生合唱素材,在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很大。他实际是接受中国文化的先行者,这有利于传播中国民歌,值得推崇和纪念。

《茉莉花》不只是歌唱,也演变成乐曲。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中英两国领导人出场前,中国军乐团奏响一曲江苏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当中国政府代表团入场时,仍然高奏《茉莉花》。而前任主席江泽民访美国,克林顿总统在白宫举行欢迎音乐会,美国交响乐演奏了这首歌。1999年为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世纪世界》音乐会在北京上海举行,而参加演出的俄罗斯红军歌舞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用纯正的中文演唱了这首歌,激起满堂喝彩,掌声经久不息,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2003年11月在高贵华美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如“茉莉”般芬芳美丽的宋祖英,用她美妙的歌声演唱了《茉莉花》,让世界音乐圣殿震惊。而彭丽媛演唱的《奥林匹克、茉莉花》引人入胜,感动国人和世界。

一首民歌《茉莉花》,历史悠久,让中外人士独有情种,由小调到民歌,由唱故事到唱“茉莉花”甚至只唱一句“茉莉花”,进而变成演奏曲或交响曲,这种审美突破和文化穿越,尤其是在这些年逐渐达到峰巅。《茉莉花》代表中国文化,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成为经典音乐。这与改革开放有很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前,极左思想和文化大革命,革了文化的命。音乐除了表现阶级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之外,爱情歌曲几乎被禁唱。所谓爱情至上,已遭到彻底批判。改革开放后,通俗歌曲,从港台引进来不少爱情歌曲,人们逐渐的从对文革的反思和批判中得到精神慰藉和释放,并从这种反思和批判中,对音乐艺术自身规律、审美价值以及人本主义思想得到启蒙和肯定。于是“茉莉花”更有了突破和穿越,唱的更多传得更远。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港澳回归,没有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茉莉花》就不可能在世界最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和奏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传播,也是促进和谐中国,以人为本社会的理念和实践所致。一首《茉莉花》和一曲《茉莉花》,它影响世界,正如当年乒乓球虽小,它曾为中美建交做为成功的媒介一样,意义深远。

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茉莉花》,那是因为音乐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与人的内心情感密切相关正因如此,即使不唱歌词,只要演奏曲子,听众就感受到真善美的所在,娱悦之中令人净化心灵而陶醉。情感艺术的音乐,它存在着人类的通感,如果没有通感,岂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说。但就《茉莉花》而言,歌词确定了思想含义,即对爱情的执着,就像对花一样的爱。然而成为演奏曲或交响曲,它的意义远远超出原来的本意,已成为尊重、友好、好客之乐。

正是由于《茉莉花》历经一百五十多年的审美突破和文化穿越,它才成为世界音乐经典。它的曲调动人,使人的精神唤醒而振奋。黑格尔曾说过:“音乐的实质就是‘灵魂’自由的音响。”《茉莉花》正如《送你一朵东方茉莉》歌词中研究的那样:“东方的神韵无可比拟,茉莉的芬芳沁人心脾,这娇艳的花,能代表古老民族的传奇。”《茉莉花》也成为世界的传奇。

参考文献:

[1]《中外抒情歌曲300首》.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11月;

[2]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

[3]《文艺心理学论稿》.金开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4月;

[4]《简明音乐词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5]《音乐美纵横谈》.程民生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2月;

[6]《中国声乐演唱教程》.顾雪珍编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

[7]程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茉莉花’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