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

杨敏

杨敏(河南省商丘市前进小学河南商丘476000)中图分类号:G622.41文献标识码:A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苏轼在西湖和朋友泛舟宴饮的即兴之作。作者苏轼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涟漪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样打扮都是那样婀娜多姿。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该诗是他杭州分风景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的古诗,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是对学生来说,融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还是一大难点。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语文素养的生命体。所以,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确定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西湖的美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诗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发挥主导说教法

根据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诵读为基本方法,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设计了“以导助学”、“以情促学”、“以读悟情”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现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

五、突出主体说学法

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以上两点,我指导学生主要运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诵读积累的古诗,随后又用课件出示了描写西湖的几首诗,有欧阳修的《西湖》、吴骞的《诗西湖》、苏轼的《夜泛西湖》、白居易的《西湖留别》,并让学生说他们的共同点。学生很容易就看出都是描绘西湖的。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西湖的美丽。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又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板书诗题)。开课伊始,指明背诵古诗,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自然形成一种学古诗的氛围,而后出示的几首有关西湖的诗,更点明了主题,引出了本诗的学习。图片的展示更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西湖的美丽,萌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了解苏轼,理解诗题

五年级学生已对几位著名的诗人有所了解,所以我只用课件出示苏轼的简单介绍,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效率。然后让学生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的形式读诗题,并思考诗题意思。读中有境,读中悟情,读书不仅是手段,同时还是目的,更是一种过程,成了学生全身心的生命活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读,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的回答可能会不完整,老师加以总结,学生就理解了诗题写了作者在西湖上和朋友饮酒时,先看到晴天的景色又看到雨天的景色。

苏轼的这首诗意境奇美,可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到底是什么美景使作者陶醉了,以至于写出了900年来妇孺皆能吟诵的名篇呢?用这句过渡语很自然的过渡到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从诗题我们就了解作者描写了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哪句是写晴天的?从哪个字看出来的?(板书:晴)晴天的景色怎样?(板书:水光潋滟),在理解水光潋滟时,先借助字典,让学生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再找水光潋滟的近义词,同时图片展示晴天时候湖面的景色,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的内容,产生和作者同样的心里共鸣。因而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采用直观的手段,可以增强感染力。接着发问:晴天时候,你除了看到水光潋滟外,还欣赏到什么美景呢?这时候学生就展开了丰富想象,把想象的美景写下来,写完后指名读,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得以充分体现。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我做到了读写结合,而且这样由说到写,梯度合理,降低了难点,也增强了学生习作的欲望。

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了如画的西湖,这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下,多美啊,这是作者对“晴方好”的赞叹,(板书:好)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雾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学生通过想象,走进了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在理解“山色空濛雨亦奇”时,先出示雨中西湖景色图片问:雨中的景物你能看清吗?学生会答:看不清,诗中又是哪个词是看不清的意思?学生也不难找到“空濛”,这样就很轻松的理解了“空濛”就是雾气迷茫,接着发问:这雨只让山色空濛吗?还让什么空濛呢?这样学生的想象空间就打开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塔、桥、树等等,这一切都笼罩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一切显得多么奇妙(板书:奇),理解“雨亦奇”就水到渠成了。接着配乐指导朗读诗句,配乐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这使得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自身的体验相得益彰,从而使得学习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充满活力和魅力。要读出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兴奋激动,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都那么迷人,让我们想到古代一位美女——西施,并发出这样的赞叹,(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出示西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西施那无与伦比的美,然后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成西施,引导学生理解,不仅因为西施家在西湖边,同有一个“西”字,都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天然美的资质,西湖是天然美景,西施是绝代佳人,这个精妙的比喻既传神又巧妙,因此,西子湖也就成了西湖的别称。感受诗人把西湖比作中国古代最美的女子,可见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为了更加体会诗人对西湖的赞美,我又设计了:如果你给西湖化妆,你喜欢淡妆还是浓妆呢,为什么?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更深刻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因为巧妙的比喻,使得这两句诗成了传世名作。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四)拓展学习,促进积累

通过背诵积累其他描写“水”的诗句,唤起了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5—6年级的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60篇,而课本上提供给学生的远远不够,所以要调动学生课下自学古诗,这一活动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和大家共同交流,

让学生有机地把自己自主搜集的资料和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保证必要知识的掌握,也拓展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吸收,鼓励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多种形式的交流不仅互相传递信息,而且了解更多的知识,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展示自我是一件愉快骄傲的事情,教师及时的给予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七、说作业布置

1.读一读(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

2.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3.讲一讲(做一个小导游介绍诗中所描写的西湖)

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下。

这节课,我们在古诗中漫步,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中畅游,祖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期待我们用心感受。这样的结束语使这节课的内容情感得到升华。

八、说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水光潋滟

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雨:山色空濛

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能突显本课的重点,帮助解决难点,我的板书以提纲式为主,展现课文主旨,简洁、明了,真正做到了板书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