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雷亚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雷亚强

雷亚强

嘉禾县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45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绞痛(PIA)的相关性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75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比较75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诱因、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以及早期溶栓治疗。结果:75例患者中发生心绞痛者20例,发生率为26.67%,心梗后心绞痛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无相关性,而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绞痛、合并症、心功能、ECG变化、早期溶栓治疗与心绞痛发病密不可分。结论:对心梗后引发心绞痛相关性危险因素的正确分析,有助于临床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因素;相关性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属于急性心肌梗死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心绞痛常发生于心肌梗死后24小时至30天内,该病发作主要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心肌坏死组织及血小板聚集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提示原有梗死的心肌供血区动脉残存严重狭窄,或出现新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出现梗塞区供血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因通过溶栓后部分血管再通,形成再灌注损伤,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出现心前区疼痛,心绞痛发作[1]。心梗后心绞痛频繁发作往往提示病情加重,会出现心肌再发生梗死,严重者导致猝死。梗死后心绞痛临床发生率极高,约占急性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20%-60%,发作时间较前延长,给予硝酸甘油治疗效果差,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对于心梗后心绞痛发作治疗,应追究其致病因素,针对诱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预后。本研究通过对75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75例作为分析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并结合病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且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患者。75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5±10.39)岁,心梗后心绞痛发作时间在心梗后7天内者16例,发生在14天内者8例,发生在28天内者4例,发生在30天内者2例。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I级者39例,II级者18例,III级者13例,IV级者5例。梗死部位:发生在前壁梗死者(前间壁、广泛前壁、高侧壁)36例,下壁梗死(包括右室、后壁)者20例,前下臂复合型梗死者13例,无病理性Q波梗死者8例。其中梗死前有心绞痛者27例,75例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36例;并发高血压者32例。

1.2观察指标分析比较75例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诱因、发作时间、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以及早期溶栓治疗,总结心梗后引发心绞痛的相关性因素。

1.3统计学处理该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数据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心绞痛发生率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20例发生心绞痛,其发生率为26.67%。

2.2心梗后心绞痛相关性因素(1)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率失常方面与心梗后心绞痛发生无明显关系。(P>0.05)。(2)梗死部位:36例前壁梗死者中有13例发生心绞痛,发生率为36.11%显著高于下壁、前、下壁复合型梗死者心绞痛发生率(P<0.05),8例无Q波梗死者心绞痛发生率为37.5%(3/8例)。(3)梗死前心绞痛:梗死前有心绞痛者27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48.15%(13例),梗死前无心绞痛者48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18.75%(9例)。(4)合并症:发病前合并高血压者32例,其中15例(46.88%)发生心绞痛,发病前血压正常者43例,12例(27.91%)发生心绞痛。(4)心功能:I、II级57例,其中11例(19.30%)发生心绞痛,III、IV级者18例,8例(44.44%)发生心绞痛。(5)ECG变化:梗死后原部位缺血者12例。远部位缺血者4例,ST段下移者6例,ST段抬高者9例,其中有3例兼有两种ST变化。(6)早期溶栓:36例溶栓再通者17例(47.22%)发生心绞痛,常规治疗者39例,其中10例(25.64%)发生心绞痛。(7)发病诱因:因危险因素发病者18例,大多数是自发性心绞痛。因此,梗死后心绞痛发生与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绞痛、合并症、心功能、ECG及早期溶栓有密切关系,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心梗后一种特殊类型,发病后病情严重,增加了治疗难度,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心梗后心绞痛发生常表现在溶栓后未通血管,或原有梗死范围扩大,或者又发生新血管梗阻,预后效果不佳,极易引发心力衰竭或室颤等心率失常,对临床治疗提出了严峻挑战[2]。本研究通过对心梗后心绞痛发作的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提供治疗方向。本研究中75例心梗患者20例发生了心绞痛,发生率为26.67%,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诱因、梗死部位、梗死前心绞痛、心功能、心律失常、合并症以及早期溶栓等因素研究发现,患者年龄、性别、心律失常、发病诱因与心梗后心绞痛发作关系不大。其中前壁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部位,P<0.05;心梗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绞痛发生率高于溶栓后未通者,P<0.05;发病前合并高血压者心梗后心绞痛发病率较高,除此之外,梗死前存在心绞痛者、心功能II级以上者与心绞痛发作也密切相关[3-5]。同时还发现在心梗后1周左右心绞痛发生情况远远大于其他时期,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要掌握以上发病因素,采取早期针对性治疗,预防心绞痛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思团.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7):55-56.

[2]付丽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8例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3):102-103.

[3]蔡志强,赵松青.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20):10-12.

[4]赵卿祯.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0(33):86-87.

[5]朱亚芹.125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21):2737-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