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的临床观察

陈霞

(山东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山东青岛?266555)

【摘要】目的:探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共4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上牙弓长度、下牙弓长度、上尖牙宽度、上第一磨牙宽度、上第一前磨牙宽度、上第二前磨牙宽度以及下尖牙宽度、下第一磨牙宽度、下第一前磨牙宽度、下第二前磨牙宽度均明显比治疗前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正畸总疗程为(20.3±4.5)个月;上下弓丝更换为镍钛方丝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5±1.3)个月和(2.4±1.2)个月。结论: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牙弓长度、宽度,矫治效果好。

【关键词】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安氏Ⅰ类;非拔牙

【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157-02

安氏Ⅰ类恒牙颌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面部、牙齿外观,同时还影响牙齿的健康生理功能,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1]。对于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的牙齿矫治,近年来临床上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矫治具有良好的效果。我院以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共4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共41例,其中女性17例,男性24例,年龄(11~24)岁,平均年龄(14.2±2.1)岁。所有患者均为安氏I类恒牙颌患者,临床表现为牙列出现中度和轻度拥挤,无散在间隙,所有患者均实施非拔牙矫治。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亚历山大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根据患者的牙齿不齐程度选择不同长度的镍钛圆丝,选择数根排齐,然后选择0.016英寸×0.022英寸的镍钛方丝做进一步排齐整平,4~6周之后复诊。采用0.017英寸×0.025英寸不锈钢弓丝整平咬合曲线,对咬合关系做一定的精细调整。修整患者治疗前后的石膏模型,采用扫描仪扫描,获得数字三维模型,采用专门的软件对模型进行重建和指标的测量。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的牙弓长度、宽度变化的测量结果分析

治疗后患者的上牙弓长度、下牙弓长度、上尖牙宽度、上第一磨牙宽度、上第一前磨牙宽度、上第二前磨牙宽度以及下尖牙宽度、下第一磨牙宽度、下第一前磨牙宽度、下第二前磨牙宽度均明显比治疗前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

2.2患者的疗程和弓丝使用情况

所有患者的正畸总疗程为(20.3±4.5)个月;上下弓丝更换为镍钛方丝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5±1.3)个月和(2.4±1.2)个月。

3.讨论

亚历山大技术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它使用的托槽系统不同,因此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托槽的效能,促使弓丝与槽沟紧密配合,将牙齿移动到理想的位置[2]。采用亚历山大技术,可以自行调整牙齿,将患者的下颌前磨牙拔除之后,牙齿就可以自行调整,其中下后牙有向近中移动的趋势,而下前牙有远中移动的趋势,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最终促进牙齿的整平和排齐。矫治过程中使用的合金丝材料为钛、镍合金,其具有很好的弹性,可以提高排齐的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上牙弓长度、下牙弓长度、上尖牙宽度、上第一磨牙宽度、上第一前磨牙宽度、上第二前磨牙宽度以及下尖牙宽度、下第一磨牙宽度、下第一前磨牙宽度、下第二前磨牙宽度均明显比治疗前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正畸总疗程为(20.3±4.5)个月;上下弓丝更换为镍钛方丝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5±1.3)个月和(2.4±1.2)个月。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的研究报道数据吻合[3]。说明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可以有效增加患者的牙弓长度、宽度,疗程短。

综上所述,对于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可以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来进行矫治,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牙弓长度、宽度,矫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魏晓曦.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患者颌面部软组织正面观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

[2]程自力.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重度深覆盖错牙合的临床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6):908-910.

[3]魏松,李晶,曹甜,等.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12,19(3):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