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感悟自然朗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1

真实感悟自然朗读

张爽

山东省济南汇文实验学校小学部250000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对“朗读”是这样描述的:“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而实验稿中并没有对“朗读”提出明确的要求,我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处修改体会最深。

一、具体分析修改后的课标,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关于“朗读”的具体要求关注了这么几个方面

1.品味感悟语言

学生朗读时的情感首先来源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只有对语言文字真正地品味感悟了之后,才能体会到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才能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习恰当朗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可能不会运用恰当的朗读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点拨甚至示范,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3.表现自己理解

学生的朗读是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强加在学生身上,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4.提倡自然朗读

朗读要自然而然,不能光走形式,拿腔拿调,为朗读而朗读,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让朗读入乎文、入乎心、入乎情,表达学生真实自然的感受。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我过多地强调了朗读的技巧,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我经常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强加给学生,所以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感悟语言文字,朗读时多是拿腔拿调,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解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如,在《可贵的沉默》一课中有这么一个自然段:

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问爸爸!”“不,问外婆!”“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

学生在朗读时并没有把当时的那种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表现出来,更没有带着那种比第一次热闹更激动兴奋的心情来读,我当时很着急,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后,一味要求学生读得语速再快些,语气再兴奋些,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感悟文字的内涵,所以无法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所以,在学习了新课标后,我对“有感情朗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二、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准备这样来指导学生的朗读

1.让朗读和默读相辅相成

默读是潜心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静下心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而朗读则是学生表现自己对作品及作者情感态度理解的一种方式,所以在教学这段时,先让学生默读本段文字,静下心来思考:这一次热闹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和理解;给学生静心阅读、感悟文本的时间;让朗读和默读相辅相成。

2.抓住词语,对比情境,让朗读感悟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思考:你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热闹?重点抓住“七嘴八舌”。

(1)引导学生抓住这个词谈意思、谈感受,体会热闹。

(2)那么这种热闹的情景该怎么读呢?四人小组尝试,指名读,评议,这时学生已经有所感悟了,能从表面上读出热闹的场面了,所以教师进一步对比情境,看看老师这里也描写了七嘴八舌的情景,和课文中的哪个好?(先是一两声,继而就是七嘴八舌了,小明说:“问爸爸。”真真不同意了,抢着说:“不,问外婆。”晓雪站起来说:“自己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自己试着比较读读,说说自己的看法(原文描写非常准确、精彩,原因一是七嘴八舌的意思是人多口杂,你一言我一语,甚至听不准是谁在说,只听到说话的内容,所以没出现人名,更符合现实情况;原因二是虽然只写了语言,没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但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你争我抢的热闹场面;原因三是原文用的是感叹号,更能表现出孩子们的激动和兴奋,那种要回报父母的感情强烈。)。接着,小组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到这里,学生的朗读只是表达了自己对文字表面的理解,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下一步的引导。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自然朗读

两次热闹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小组讨论。

A.内容不同:

(1)孩子们谈论父母怎样给自己过生日。

(2)孩子们在想办法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B.意义不同:

(1)孩子们在感受父母的爱。

(2)孩子们想要去回报爱。

C.心情不同:

(1)高兴,激动。

(2)更加兴奋激动。

D.老师的感受不同:

(1)老师觉得还不够,想去寻找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那极为珍贵的东西。

(2)老师觉得很快活,觉得这一片沉默给了他很大的享受。带着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到小组中去合作朗读。

这一次的朗读学生有了深入的朗读和感悟,相信会把自己自然真实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