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并提高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3

实施并提高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孙邓娃

孙邓娃(陕西金山电器有限公司)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环境体系认证,本文结合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对企业推行环境体系应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进行阐述,以期提高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系特点有效性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十大公害事件,使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和提高,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全球环境质量的改善,规范组织的环境行为,提出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认证所依据的标准为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和使用指南)。

实施ISO14001标准,既可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提高组织信誉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又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既能调动组织防治污染的主动性,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环境绩效,又能够使组织约束自己行为,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改善组织与周边居民、社区和相关方的关系,特别是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的关系,使组织更容易取得财政支持,促进组织自身得到发展。

因此实施ISO14001标准已成为任何一个谋求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环境体系认证,但由于对操作层面相关知识的欠缺,虽然通过理论培训对体系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工作中却无法着手。很多企业聘请了咨询公司,但由于很多咨询人员的水平不高及对一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有限,大多数企业直接拿别人的文件硬“拷贝”,使很多文件不适用,导致的结果是虽然通过了认证,但却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且不能激发领导、职工的积极性,使很多工作变成为认证而认证。笔者所在的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结合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对提高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应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进行阐述,以供大家共同探讨和互相学习。

1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

1.1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企业要想建立并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就应有一个良好的人人重视环保的氛围,应为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提供充分的人、财、物等资源。对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对从事与重大环境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之具有相应的能力。这一切都有赖最高管理者的决定。所以,最高管理者的重视和以身作则是体系成败的关键。

全体员工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活动的主体。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才能有效的运行。如果企业的员工缺乏环境意识和积极性,意识不到自己的工作质量不好会对企业带来哪些损失,或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工作结果就会偏离工作要求。因此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全员的参与。

1.2强调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和必要的文件支持ISO14001体系要素强调制定程序以执行要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一种科学的管理软件,它将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以浓缩,转换为标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工具。同时为组织提供了一整套程序化、规范化的要求和必要的文件支持手段,使组织运行的全过程都严格受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诸多要素的集合体,各要素独立地发挥作用的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要使这个有机体有效运行,就必须制定一个文件化的管理体系。

1.3强化了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ISO14001:2004标准对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贯穿标准的始终,并体现在多个方面。

1.3.1环境方针应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1.3.2为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法律法规中已对不同污染问题的危害程度规定了不同的管理要求或排放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重要依据之一。

1.3.3为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和评审提供依据标准要求组织建立的目标的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在评审目标和指标时,也应考虑法律法规和要求。

1.3.4是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员工认识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增加其守法意识。

1.3.5编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依据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应融入体系文件中,以便于执行。并通过运行控制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落到实处。

1.3.6评价组织环境行为的依据ISO14001标准监测与测量要素中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提供符合性证据并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当发现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事项时,应予以记录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1.3.7是内部评审和审核的准则之一一个组织建立体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须借助有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对组织的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

1.4明确了对组织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是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任务环境因素是将组织环境与管理连接起来的桥梁。首先,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是组织制定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方案的依据。其次,只有确定了环境因素才能明确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范围。再次,环境因素的确定,有助于组织进一步明确管理工作的重点。由此可见,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就在于识别与控制环境因素,减少环境影响。

1.5强调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污染预防是ISO14001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应首先从源头考虑如何预防和减少污染的产生,而不是末端治理;环境管理体系的17个要素直接体现或间接隐含着对持续改进的要求。ISO14001没有规定绝对的行为标准,但要求企业应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自我完善,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

2企业实施并提高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重点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培训工作应先行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工人,其环境意识和知识都需要经过培训获得。培训是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前提。推行ISO14001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让全体员工都参与进来。对于企业来说,由于人员组成从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普通工人各层次都有,人员结构比较复杂,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对人员的培训的方式、内容也应不同。笔者所在的企业首先进行高频度、大范围的环境意识宣传,做到了广播里有声,内部电视上有影,工作场所有形,并通过有奖知识竞赛的方式使员工环境意识得到巩固和提高。为使培训方法和内容适合于不同的被培训者,培训形式具有吸引力,企业采取了分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将培训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基层员工等四个层次,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分享培训成果的效果。并将激励机制引入培训考核,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考核标准,对考核优秀者予以奖励,考核合格继续聘用,不合格进行再培训、转岗或下岗。确保影响环境工作的人员得到教育和培训,并胜任自己的工作。

2.2制定的文件应与企业原有制度充分结合并注意可操作性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和必要的文件支持。标准中明确要求建立并保持程序的要素共有12个,而有些要素只有一个程序是很难覆盖组织的所有运行活动的,就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活动或其侧面制定不同的运行控制程序。笔者所在的企业除按标准要求制定了11个程序文件外,在运行控制因素中制定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能源、油品、危险化学品、相关方环境行为、新改扩建项目等9个控制程序。又对标准要求形成文件的要素制定了目标指标和方案控制程序、文件控制程序和管理评审程序,对环境方针和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在环境手册中予以体现。

这样,环境体系文件就比较多,为确保体系文件能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并得到有效的执行,首先对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尤其是国营企业,所有的管理标准是长期以来经验的总结,是通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因此,对原有的各种管理文件在保证满足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取其有用、删除无关、改写并补充不完善。并摒弃那种抛开原有、一切从零开始或是缺乏必要策划,上来就胡编乱写或直接拷贝别人文件的做法。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现场操作者的意见,避免了说一套做另一套,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并通过试运行对文件不断的进行修改。

2.3充分认识法律法规在环境体系认证的中重要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贯穿于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全过程,企业编制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控制程序,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控制。

首先确定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范围,不但包括国际、国家、省、市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而且包括行业协会提出的非法规性指导文件,适用的行业规范、上级部门的要求、与有关机构的协议以及相关方的要求。

其次,规定了企业内各部门应通过报刊、杂志、环保部门、网络等渠道获取与本部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对所收集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适用性识别,编制“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确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将“适用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中的文件(文本摘要)下发到各相关单位,确保有关的场所均能得到有效版本。通过会议、广播、报纸、文件等形式进行宣贯。及时对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跟踪和更新,每年对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合规性进行一次评审。

2.4作好环境因素的识别和控制工作环境因素识别的对象是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自身环境因素及能够施加影响的相关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时,应从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现在、过去、将来三种时态下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固体废物、土地污染、能源和资源使用、社区问题等方面来考虑,并注意环境因素有利和有害的方面。采用过程分析法、现场调查法、专家评价法等方法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的结果编制“环境因素清单”。

其次采用“是非判断法”对所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出重要、一般或不能判定的环境因素。对不能判定的环境因素,按污染类和资源类采用“打分法”或专家评价法确定是否为重要环境因素。污染类的判定标准一般从排放量或排放时间、影响的范围及影响的严重程度、危害性、可回收或可降解性、相关方及公众的关注程度五个方面来判断。资源类一般从使用量、有毒有害性、使用后造成的污染、可再生难度或稀有性、重复使用性五个方面来考虑。

对重要环境因素企业通过环境目标、指标以及环境管理方案或程序文件等方式加以控制,对因经济状况、技术条件等原因暂无法实施的,制订了具体的长远实施计划。定期对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评审。并在产品、材料、生产工艺或法律法规变更或有新、改、扩建项目时及时进行更新。

2.5以清洁生产为手段作好污染预防,并不断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有害环境影响的降低。要发挥环境管理体系的功能作用,还有赖于清洁生产等实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和投入。

清洁生产是指以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技术进步为手段,目的是提高污染防治效果,降低污染防治费用,消除或减少工业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和ISO14001标准都是以加强环保、预防污染、节能降耗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ISO14001标准经络贯穿了清洁生产的思想,ISO14001标准提供的是一套管理模式,而清洁生产则涉及了具体的技术和方法。且清洁生产也是环境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因此,在实践中要把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结合起来,以清洁生产战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环境管理体系保证清洁生产理想的实现。在体系文件的编制、环境方针的制定、管理方案的选择、产品的设计开发、运行控制中都应体现清洁生产的思想。站在清洁生产的高度监测和纠正不符合;在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中,将清洁生产作为重要的审核和评审内容。

通过把清洁生产战略纳入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过程,使之共同发挥作用。以标准化,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来实施清洁生产并使它持续下去,进而使企业的环境绩效持续改进。

3结束语

环境体系认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围绕ISO14001标准的要求不断对本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才能达到既能增加组织对环境的贡献又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进.环境管理体系转换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6.

[2]柯章勇.组织如何实施ISO14001:2004标准及内审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10.

[3]齐红卫,姚明宽.企业清洁生产指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