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浅析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

王慧珍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青少年政治品德、道德伦理和个性心理品质等道德素质的形成、提升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职能,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道德教育不仅是家庭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但由于家长对家庭德育认识上的偏差、方法上的匮乏、教育能力的不足等原因,因而限制了家庭德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抓好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道德教育,让家庭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会化;道德教育;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家庭教育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家庭就是从你出生那一天起,是父母或年长者对青少年进行不断教育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更加深入地培养青少年的个性、人格和价值观念等,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因此,家庭教育要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作为最主要的内容,任务是教子做人,育子成才。

一、家庭教育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内涵

社会化的内容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广义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完成这个转变,要依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社区等因素。其中,家庭为我们实行社会化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在这里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是非标准价值取向培育和熏陶”,[2]从而使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主动去遵守它。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明天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人。这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水平,因此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特点

相比较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教育可谓是十分占优势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观察和照顾孩子、并且能够根据他们独有的特点来进行个别指导。家庭道德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1.教育关系上的情感性

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这是一种十分寻常的情感。而正是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特有的感情才促进了青少年更好的成长。心理学家发现,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它说明了人们在很好的关怀和呵护下能释放出超人能量,从而达到他人的期望。以爱做基础,是家庭道德教育又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使家庭教育具有先天的、不容质疑的作用,因而这种感情更容易被我们接受,并且能触及我们的心底。它触及我们的心底,正是由于父母和青少年之间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家庭道德教育正是建立在这种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因此,父母具有对青少年的职责性和权威性,青少年对父母有依赖感和信任感,容易对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

2.教育内容上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性

家庭道德教育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并且贯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种因素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从一开始就应该从生活小事入手,进行启迪性教育,从而促使青少年在少年时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青少年从小就是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家长的习惯、做事风格、癖好从小对青少年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家长也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另外,家庭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要不断变换形式让青少年以一种更加主动的方式接受。正是家庭和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合性才使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教育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教育过程上的反复性

正是家庭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也就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在形式上也是变化多样的。家庭道德教育没有既定的模型,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机会进行分别指导,并可以根据特点因人不同,因时间不同,因地方不同而改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采取不同的方式分别对待。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其中发生的事件各式各样的,但同时遇到的问题也是很难的,有良好教育素养的家长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全景的生活情境,并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训练。每个家庭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的要形成自己不同的特定的“家风”,家风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的价值追求、理想抱负、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等构成的综合气氛,家风包括许多非言语信息,它是无形的、难以言说的,但又是实实在在、坚强有力的,对孩子的品德的建造产生立体的影响。

二、现代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忽视道德教育

在当今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一些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子女设计既定的目标和计划,整天逼着孩子学这学那,要求孩子参加培训班、购买大量的辅导资料等,最后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努力。在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的观念的影响下,以及高学历的影响下,很多家长产生了功利主义观念,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进入重点学校在很多家长看来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于是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与学习无关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都很少让子女参加,即使有助于提高能力,家长也以学习最重要而拒绝孩子参加。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判断其能力高低和家教好坏的标准。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忽略了对子女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关注及对道德品质的培养。”[3]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时首先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单纯的智育,而这种想法严重缩小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如果任由这种想法发展下去会对青少年各方面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家长教育方式失误

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思想道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而在现代家庭的教育方法中通常是以说教为主,忽略了别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则是采取冷落孩子的方式,认为这种方法是可以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实际上这种“不注重交流的教养方式是内隐的交流。用于内隐交流的信号并不清晰,儿童自己对信号的解释可以是多样的。”[4]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目的还会对青少年人格发展产生不当的影响。在当今物质横行的社会中,许多家长同样也是把物质奖励作为对孩子行为正确的鼓励。物质奖励在家庭教育中是可行的,但不是唯一的。若是运用得当还好,若是不当,会造成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花钱大手大脚、过度消费、物质享受等思想观念,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在现实社会中孩子考试成绩差,违反校规,不听话,都有可能遭受到父母的打骂,有的甚至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这种简单粗鲁的教育方法,如果不及时纠正,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和人格上发展的不健全。

(三)家庭德育环境变化

随着德育的发展,影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资源不断丰富,青少年活动场所也不断增加,在这些条件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东西。例如随着网络、电视等具有教育作用的大众传播媒介已经在社会中流行,家长不能完全控制这些信息,而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全盘接受。青少年的社会化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这些思想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提高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质量的建议

(一)转变教育理念,关注道德教育

首先作为父母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科学的教育内容。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学习文化知识虽然重要,但是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是不能少的,同时更应该把思想道德状况放在突出位置。一要打破高校的独立教育误区,家长要主动承担起对青少年教育的义务。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应该放在重要位置。二要走出功利性教育误区,再次重视家庭对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重视对子女知识的培养本来是对的,但是过于重视则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因为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不重视思想道德水平,那么会很容易走入极端,而且严重的话会犯罪。为了避免青少年在成才的过程中犯类似“撞人又杀人”、“我爸是李刚”类的错误发生,家庭要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做有益引导,只有这样才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

(二)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育过程中较好的教育方式是一对一个别指导。而在现实社会中,学校的班级授课制、集体辅导是最常见的教育形式,而这种方式的不利方面就是教师不能进行一一指导。而家庭教育是可以弥补这个缺陷的,它是以父母与子女之间一对一的、单独交流的形式来影响的。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他们心中,有一本关于自己孩子成长的无字“个案”,记录着每一个时期重要的发展变化和进步,父母可以根据这种体察入微的了解,选择最受自己孩子欢迎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家长应遵循子女的特点来教育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为此,家长需要了解子女的状况,但同时也应尊重他们的隐私,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三)加强社会支持网络

人们社会化的机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因此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除了家庭外其他很多因素。但是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学校要把学生思想道德和学习情况告知给家长,双方相互联系、互相弥补不足。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把孩子的有关情况反馈给学校,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这样才能使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像一位无形的老师,一方面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例如拜金主义、暴力倾向、浏览黄色网站等。因此,我们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提高青少年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自我认同

青少年时期是实现自我身体和心理全面发展、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青年对自我的认同感,形成理性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要增强青年寻求帮助、调适身心的能力。青少年要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树立自身的主导作用,发展自我的能力和养成自律的精神;要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青少年的成长,既取决于社会环境,也取决于青少年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知识传授,都需要青少年自我的接受和内化,任何非自我情愿性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要从每个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出发,充分认识到青少年自身的潜能,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终实现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因此不仅要教会青少年“学会知识”,“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教会青少年“学会做人”。

“人的社会化作为研究社会有机体的逻辑起点,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5]在社会学界很早就有关于社会化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有: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概念化”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化学习理论等。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体现于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而道德行为习惯则是这一系列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经常的、一贯的共同行为倾向。因而,家庭道德教育成功的关键和最终目标就在于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个人成长,同时也关系到国家昌盛与民族的富强。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7):104-105.

[2]赵玉娟.母职之爱与家庭道德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2,(9):1-5.

[3]张庆中.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的误区与模式重构.三明学院学报,2006,(23):7-14.

[4]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100-120.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7):104-105.

作者简介:王慧珍(1991.10—)女,山东临沂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4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边疆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