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冠状动脉CT影像特征的患者中的差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3

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冠状动脉CT影像特征的患者中的差异研究

聂政曹进军韩立平孟立芳闫素敏裴丽霞

隆尧县医院05535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在不同冠状动脉CT影像特征的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CTA检查后据斑块成分及CT值大小将受试者分为钙化斑块组、非钙化斑块组及混合斑块组,无粥样斑块形成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IFN-γ、TNF-α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各组之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的IL-8、IL-10、TNF-α水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患者IL-6、IFN-γ水平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患者IL-6与IFN-γ水平较对照组及钙化斑块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检查的患者中非钙化斑块与混合斑块的成分与血清细胞因子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查以及冠脉CTA检查,可为临床中患者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更多机会。

[关键词]血清细胞因子;冠状动脉CT;动脉造影;影像特征;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并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CAD居所有致残疾病的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将位居首位,我国近年来CAD病人已逾千万,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2]。因此,临床上早期、无创性的诊断CAD,从而合理选择预防及治疗方式尤为重要。随着对CAD病理、生理学机制认识的深入,仅仅依靠冠脉造影诊断和评价CAD是不够的,传统的血管造影的缺点除了有一定的创伤性外,它只显示冠状动脉管腔解剖情况,不能提供足够的冠脉斑块的信息和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对心肌细胞的功能状态更是难以检测。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家族和TNF-α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不仅促进斑块形成并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目前,心肌灌注显像(MPI)在冠脉病变程度和范围的估价、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的价值等方面国际上也己得到了公认,但MPI也有其自身弊端,如对冠脉多支病变的诊断能力不足,不能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解剖结构等。无创性冠状动脉CTA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树,发现早期或亚临床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非增强扫描可对钙化斑块进行定量测量,增强扫描用于显示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并对管腔狭窄程度做出判断。本文通过应用采用流式荧光技术对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患者外周血清多种细胞因子进行联检,以探究细胞因子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为评价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提供新思路。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CAD患者,年龄大于18周岁,性别不限,窦性心律,心律齐,心率<70bpm。排除标准:①病窦综合症,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②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支气管哮喘史。③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病史。④严重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I-IV级。⑤收缩血压过低(低于90mmHg)或过高(高于220mmHg)。⑥氨茶碱过敏及碘过敏者。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悉并签署同意书。

1.2检查方法

冠状动脉CTA检查及分组:选择两名中级职称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进行鉴定,据斑块成分并参考CT值大小将患者分为钙化斑块组(CT值>300Hu)、非钙化斑块组(CT值<150Hu)、混合斑块组(含有脂质和纤维斑块);CTA结果核查确定无粥样斑块形成者作为对照组。四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2.1±5.8)岁、(62.6±7.6)岁、(59.5±10.8)岁、(61.6±8.6)岁。四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细胞因子检测:受试者抽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ml,3000rpm离心后留取上层血清2~3ml,置-80℃冰箱统一待测。采用Luminex1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应用流式荧光技术同时检测血清IL-6、IL-8、IL-10、IFN-γ、TNF-α因子浓度。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本研究选择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钙化斑块组(CT值>300Hu)、非钙化斑块组(CT值<150Hu)、混合斑块组(含有脂质和纤维斑块);CTA结果核查确定无粥样斑块形成者作为对照组。四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1.7±5.8)岁、(62.6±7.6)岁、(59.5±10.8)岁、(61.6±8.6)岁。四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各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钙化斑块组比较,b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影像设备及检查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冠心病的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渐趋完善,但又各有自身不足。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有助于该病的及早预防与治疗,迄今最长应用于临床检查冠状动脉血管的方法是行冠脉CTA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SCA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它在检查的同时可行介入性治疗,但导管法是有创性检查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那些不适宜介入治疗的患者,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还要承担一定风险。因此,可靠的无创性冠状动脉CTA检查日益受到关注,现由于硬件技术的改进,明显缩短了扫描时间,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在心率70次以下时可避免呼吸伪影,心脏运动伪影也减到了最低,图像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可以清楚显示冠状动脉,成为现在临床上应用与研究最广泛的技术[3]。

冠状动脉斑块是粥样硬化的标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斑块的进行性发展和逆行性改变。冠状动脉CTA对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检出的敏感性大大增加,尤其在冠状动脉没有评化的患者中,冠状动脉CTA能够发现有无斑块并明确斑块组成[4,5]。冠状动脉CTA的发展方向仍然是进一步提高其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以后可望开发出更先进的CT探测器,能达到与冠状动脉造影一致的空间分辨力,球管旋转速度和重建技术也会有进一步提高,将来冠状动脉CTA这种无创的检查手段有望可完全替代诊断性的冠状动脉造影。目前,斑块成分的主要检查手段有冠状动脉CTA、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ag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等,其中由于IVUS是有创检查,无法被临床患者所接受,现冠脉造影临床多用冠状动脉CTA,由于目前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无法分辨纤维帽厚度及斑块内有无破裂倾向,只能通过测量CT值以判断斑块内的成分,相关研究提示多层CT在评价斑块性质上与金标准IVUS有较好的一致性[6,7]。另外,细胞因子如TNF-α及白介素家族等具有诱导细胞外基质和胶原蛋白降解的作用,使斑块具有不稳定及破裂倾向,但是过去单用细胞因子预测斑块稳定性,由于忽略了斑块成分使结果准确度不高[8-10]。因此若能应用冠脉CTA检查结果与细胞因子成分变化了解斑块的稳定性,联合判断斑块是否具有破裂倾向,对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12]。本研究尝试采用冠脉CTA结果评价冠脉斑块的性质,根据斑块成分判断分成钙化、非钙化和混合斑块,探询其中细胞因子的变化,以期能在外周血中找到能够预测斑块成分的重要细胞因子,并与CTA结果联合判断斑块稳定性,指导临床实践。

本研究运用流式荧光技术联检血清各种细胞因子在不同斑块成分CT特征中的变化,结果发现对各组外周血清各种细胞因子检测比较发现,血清IL-6与IFN-γ水平在混合组中较对照组及钙化组显著提高(P<0.05),IL-6在非钙化组中较对照组及钙化组中显著增高(P<0.05),IL-8、GM-CSF与TNF-α在混合组和非钙化组中较对照组升高,IL-10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钙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各种细胞因子均无统计学差异。一般认为,钙化斑块是斑块演变的最后阶段,其主要成份为纤维结缔组织,基本不具有破裂的为危险性,因而其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与对照组基本无异。而非钙化斑块与混合斑块由于成分不稳定,斑块表面存在非钙化和钙化部分,其连接处易破裂,形成血栓栓塞,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首先通过流式荧光技术同时准确检测血清各种细胞因子浓度,再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CTA结果反映的冠脉粥样斑块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易损斑块中血清细胞因子(IL-6和IFN-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今后的研究中,可通过研究易损斑块中各细胞因子mRNA表达,对易损斑块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结合CTA的检查结果,综合考虑患者易损斑块的危险性,可为临床中患者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ThomasDM,pakaranS,VillinesTC,etal.ManagementofCoronaryArteryCalciumandCoronaryCTAFindings[J].CurrentCardiovascularImagingReports,2015,8(6):1-14.

[2]吴坚,张兴华,具海月,等.应用冠状动脉CTA图像测定冠心病患者心包内、外脂肪体积[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3):453-456.

[3]晏子旭,张兆琪,徐磊,等.双源CT低管电压降低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9):1614-1616.

[4]王蕊,张保翠,王霄英,等.80kVp、低浓度对比剂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初步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3,28(5):501-504.

[5]贺太平,杨天佑,杨创勃,等.冠状动脉CTA成像对冠心病临床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附108例冠状动脉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9,18(4):202-206.

[6]DongW,WangQ,GuS,etal.CardiachybridSPECT/CTAimagingtodetect"functionallyrelevantcoronaryarterylesion":apotentialgatekeeperforcoronaryrevascularization?[J].AnnalsofNuclearMedicine,2014,28(2):88-93.

[7]ShahzadR,Kiri?liH,MetzC,etal.Automaticsegmentation,detectionandquantificationofcoronaryarterystenosesonCTA[J].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vascularImaging,2013,29(8):1-13.

[8]林丽红,钟朝辉,胡毅,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动态容积再现图像辅助诊断心肌桥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1(1):8-10.

[9]费晓璐,李坤成,严汉民.冠状动脉CTA成像中高对比剂增强效果对狭窄成像准确度影响的量化评价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0):144-147.

[10]ShahS,BellamN,LeipsicJ,etal.Prognosticsignificanceofcalcifiedplaqueamongsymptomaticpatientswithnonobstructivecoronaryarterydisease[J].JournalofNuclearCardiologyOfficialPublicationoftheAmericanSocietyofNuclearCardiology,2014,21(3):453-66.

[11]MaffeiE,SeitunS,NiemanK,etal.Assessmentofcoronaryarterydiseaseandcalcifiedcoronaryplaqueburdenbycomputedtomographyinpatientswithandwithoutdiabetesmellitus[J].EuropeanRadiology,2011,21(5):944-953.

[12]吕秀玲,王爱军,李炯.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7):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