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15例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体会

侯占丽

侯占丽(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中医医院山西大同034400)

[摘要]许多产妇分娩后会发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产后沮丧和产后抑郁。了解并掌握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可早期识别产后心理障碍并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促进产妇产后的身心健康,并为其提供保健指导。为探讨产后心理障碍系统的护理方法,将15例轻、中、重度有产后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通过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进行评估,筛选出病例,并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心理护理,13例产后沮丧和轻中度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康复出院,2例产后重度抑郁症患者转专科医院继续治疗。产后心理障碍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应该从多方面给予预防、治疗和心理疏导,从而减少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沮丧;产后抑郁;心理障碍;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20(2015)10-251-021.一般资料通过对2011年1月1日~2015年7月31日在我科住院分娩产妇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产妇年龄最大45岁,最小19岁,平均28岁,农民20例,其他职业10例;均无精神病病史。孕周38~42周,平均39周;剖宫产17例,顺产40例;初产妇30例,经产妇27例。重点选择15例典型患者进行观察,随访至产后3~14d。2.临床表现

2.1产后沮丧产后沮丧为短暂的抑郁,发病率约为50%~70%,产妇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哭、情绪低落、感觉孤独、不愿与外界接触、焦虑、疲劳、易忘、失眠等。这种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数天至2-3周,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但通常在产后3-4天出现,产后5-14天为高峰期。

2.2产后抑郁产后抑郁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周,其症状比产后沮丧持续时间长,可持续数周至一年,少数患者可持续一年以上。患者主要表现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乏力、对事物缺乏兴趣、社会退缩行为、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自责、自罪、担心自己及婴儿受到伤害,重者可有伤害婴儿或自我的伤害性行为[1]。

3.导致产后抑郁的因素

3.1分娩因素产时、产后的并发症、难产、滞产、手术产等均给产妇带来紧张与恐惧,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增强,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

3.2心理因素最主要的是产妇的个性特征,敏感(神经质)情绪不稳定、社交能力不良、内向性格等个性特点的人群容易发生产后心理障碍;另外由于产妇对婴儿的期待,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对各种生活难题心理准备不充分,均可对产妇造成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紊乱、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形成心理障碍,以及产妇对妊娠、分娩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对分娩有恐惧感。

3.3内分泌因素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最高值,分娩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盘生乳素(HPL)、孕激素、雌激素含量急剧下降,以及雌、孕激素的不平衡在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上均起着一定的作用。

3.4社会因素孕期发生不良生活事件越多,患产后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越大,如失业、夫妻分离、亲人病丧、家庭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差、居住环境低劣、缺少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缺乏来自丈夫与长辈的帮助,均是产后心理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3.5遗传因素是产后心理障碍的潜在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庭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4.产后心理障碍的护理

4.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要多关怀产妇,增进沟通交流,使产妇有安全感。应劝说产妇家属尽力配合以减少产妇的顾虑,使其安心接受治疗和护理。对产妇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从生活、环境、治疗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及时开导、安慰、鼓励产妇,倾听其意见,洞察其心理,让她们及时将不愉快的情绪宣泄出来,帮助其做好角色的转换,尽快适应角色功能。

4.2营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尽力为产妇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保持室内环境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把操作集中在白天进行。保持病房内灯光柔和舒适,各种仪器的声响尽可能调小,避免闲杂人员在病房逗留,不要接待太多客人,以保证产妇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婴儿睡眠时,让产妇抓紧休息,充足的休息对产后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

4.3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做好操作前的解释工作,特别是对于多疑的产妇,应详细地说明各项检查、治疗操作的目的和必要性,让产妇同意后再进行。否则会增加产妇的不良情绪。另外,产妇多为年轻女性,进行需暴露其隐私部位的护理操作时,应请无关人员回避,并给予恰当遮挡。相关操作最好由女护士执行,避免由于产妇对男护士的抵触情绪而引起不适。对并发症较为严重者,减少实习生、进修生操作的次数。

4.4注重产后心理疏导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产后会阴伤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切口痛、子宫收缩痛、睡眠差、乳汁不足、照顾婴儿无经验、尿潴留、便秘等均可使产妇情绪低落,医护人员要主动接近患者,关心体贴产妇,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的日常护理指导工作,母婴互动情感交流,减轻产妇生活中的压力。另外增加产妇产后早期锻炼的意识,有利于产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消除负性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

4.5指导产妇进行自我调节加强产褥期卫生知识的宣教,保持充足的睡眠,闲暇时听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看一些图文并茂的育儿书籍,来调节身心,对产褥期进行科学地指导。

4.6争取良好的家庭氛围医务人员对患者家庭成员进行教育和指导,让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体贴患者,还要进行情感交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4.7树立患者自信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使她们认识到产后心理障碍会给自己及婴儿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减轻心理压力,增加自信心。

4.8心理护理突出个性特点针对产妇的生活经历、社会文化背景及个性心理特征等采取个性化、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能减少产妇抑郁症的发生[2]。对于农村特别是文化落后山区的产妇,由于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担心生女孩在家里没有地位,或遭家人的埋怨,因而思想负担特别沉重。对于此类产妇,护士要积极开导,讲解在当今社会生男生女都一样,最重要的是孩子健康成长,以打消其思想顾虑。

4.9做好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产后抑郁症产妇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通过心理治疗可增强产妇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康复。在心理治疗的同时,设法调整好产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保证家属亲友不在产妇面前流露不良情绪,特别不要告诉产妇令其担忧的各种问题,如新生儿状况不良、医疗费用较高、家人对孩子性别的接受程度等。要求家属多关心、安慰产妇,帮助产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报喜讯,多告诉产妇在医护的努力下康复好转的状况,提高产妇的幸福感。家人要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特别是丈夫的体贴、关爱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极其重要。切忌只顾孩子,而将产妇丢在一旁无人关照。5.产后心理障碍的预防

5.1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围产期知识宣教从产前检查开始,向孕妇宣传孕产妇正常的生理变化与分娩相关的知识,使其了解分娩过程,解答孕妇所提出的问题,使她们从中获得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能正确对待孕期、分娩期出现的不适,减轻孕妇对妊娠、分娩的紧张、恐惧心理,完善自我保健,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开设母婴课堂,利用图谱、多媒体让孕妇学会给婴儿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技能,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准备。

5.2分娩全程给予产妇精神心理的支持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充满爱心和耐心,尤其对产程长、精神压力大的产妇,更需要有耐心解释分娩过程。

5.3严密观察产程,提高产科质量,减少急性剖宫产对产妇的不良刺激。

5.4产褥期为产妇提供温馨、和谐的休养环境,保证充足睡眠和营养,帮助产妇迅速适应母亲角色,学会护理婴儿。丈夫和亲友要与产妇加强情感交流,关心、体贴产妇,对于有不良分娩史、死胎、畸形儿的产妇,应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鼓励她们增加自信心,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人生这一特殊时期。

6.讨论通过采取以上护理措施后,大部分产妇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得到了较为满意的产后结局。产褥期的心理保健要依靠家人和护理人员及时了解产妇的心理需要,鼓励进行母乳喂养和产后锻炼,并进行心理疏导。对于高危产后产妇的心理问题,应根据这一人群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护理,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使产妇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这对于疾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产后心理障碍的影响不可忽视,对孩子而言,母亲产后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新生儿的照顾就会出现问题。母亲对婴幼儿的冷淡,会让孩子失去愉悦的体验,长大后出现心理扭曲、人格问题的比例较高。一些有心理障碍的产妇甚至会做出伤害新生儿的举动,危害极大。产后抑郁情绪也必然会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延缓产后恢复的时间,进而导致夫妻以及家人之间出现摩擦,影响家庭和睦。因此,针对产妇产后心理障碍实施有效的护理十分重要。参考文献:[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4):43.[2]黄玉珍,朱少慧,徐惠燕等.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干预效果.医药产业资讯,2006,3(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