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CT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临床研究

王艳平李正军

王艳平李正军(金乡县司马镇卫生院2722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018-02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CT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和预后时的作用。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行颅脑CT检查,观察第三脑室、基底池(鞍上池、环池和四叠体池)和纵裂池的形态变化,评估颅内压的高低,并观察与病情演变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中颅内压正常8例,无1例死亡,轻中度增高32例,死亡9例(28.1%),重度增高40例,死亡33例(82.5%)。颅内压增高往往首先表现为第三脑室受压变形,而纵裂池也是CT片上能够较早观察到的指标之一。结论通过颅脑CT检查可以较客观地评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状况,对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CT颅高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往往引发颅内压升高,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可以导致患者脑疝甚至死亡。虽然颅内压监测可直接测定颅内压,但由于它是创伤性检查,引起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高达7.7%[1]。加之各方面条件所限,因此临床上难以常规应用。我们研究脑出血患者的颅脑CT扫描,根据其形态学改变,发现也能较客观地反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将我科近3年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脑CT扫描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50岁6例,51-70岁67例,>70岁7例,平均58.3岁。

1.2CT检查所有患者发病48小时内均行第一次颅脑CT检查,部分患者根据病情变化复查2-3次。根据CT扫描表现,观察第三脑室、基底池(鞍上池、四叠体池和环池)和纵裂池的形态变化,按其受压的程度将颅内压分为:正常:第三脑室和诸脑池形态正常。轻度增高:第三脑室轻度缩小,基底池和纵裂池基本正常。中度增高:第三脑室明显变窄,基底池和纵裂池受压变小。重度增高:第三脑室消失,基底池和纵裂池至少一项完全封闭,可伴有中线结构移位。

2结果

2.1本组患者出血部位分别为:基底节区55例,脑叶18例,小脑7例。出血量<30ml者26例,31-70ml者18例,>70ml者36例。

2.2颅内压正常8例,轻中度增高32例,重度增高40例。颅内压重度增高患者均有第三脑室消失,并伴有中线结构不同程度的移位,死亡33例,死亡率82.5%。第三脑室受压呈线形改变16例,13例清醒,但3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发生脑疝。纵裂池消失12例,死亡8例,死亡率66.7%。轻中度增高患者死亡9例,死亡率22.5%。而颅内压正常者无1例死亡。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时,血肿会对脑组织、脑室和脑池等产生压迫,致血肿周围脑组织血液回流受阻,血流量下降,脑缺氧导致脑水肿。Yang等[2]证实脑出血1小时后,出血侧的脑血流下降至正常的50%。颅内高压是脑出血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其严重后果可诱发脑疝而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仅靠病情观察往往难以准确评估颅内压的高低,一旦出现意识障碍和瞳孔改变,病情常较危重。而根据颅脑CT扫描,观察脑室、脑池和中线结构的变化来判定颅内压的状况,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血压脑出血后根据CT扫描环池、脑干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可以发现患者颅内压的发展趋势,评估预后[3]。颅内压增高,肿胀的脑组织使脑室特别是第三脑室和/或基底池系统受压变小,甚至消失。早期脑白质CT值等密度或略高密度,晚期则表现为低密度。白宝忠等[4]研究发现第三脑室和诸脑池轻度受压者,颅内压均在2.0Kp以上,而当颅内压在3.0Kp以上时,患者颅脑CT均显示为第三脑室及脑池重度受压,且均已形成脑疝,并由此认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与颅内压密切相关,前者较后者更敏感。颅内压越高,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受压也越重,基底池受压或消失往往伴有第三脑室受压或消失,而第三脑室受压或消失不一定伴有基底池受压也消失。纵裂池压缩是颅内高压时CT片上能够较早观察到的指标之一。张立勇等[5]认为脑出血后清醒患者,纵裂池消失或偶见者,大部分意识障碍将进行性加重。本组资料显示相似的结果,纵裂池消失者12例,死亡8例,死亡率66.7%。

本组80例,颅内压正常8例,轻中度增高32例,重度增高40例。部分患者在发病的1个月内复查2-3次颅脑CT,其中16例表现为颅内压持续性增加。因此通过复查颅脑CT,可以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脱水剂用量的大小。CT动态观察第三脑室和各个脑池的变化发现,颅内压增高,特别是中线结构附近的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往往首先表现为第三脑室受压变形。因此相比于四叠体池、环池和鞍上池,第三脑室对判定颅内压的高低有着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三脑室和基底池的形态与病情的演变有着明确的关系。第三脑室和基底池形态正常者无1例死亡,且经过系统药物治疗和康复预后较好,第三脑室消失的重度颅内压增高患者40例,死亡33例,死亡率82.5%,而轻中度颅内压增高患者,各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压,40例中死亡9例,死亡率22.5%。

总之,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脑CT检查通过观察第三脑室和基底池、纵裂池的形态变化,不仅可以较客观地评估颅内压的高低,还可以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特别是第三脑室和纵裂池的形态对颅内压的关系最为密切,受压是预示病情恶化的重要指征。

参考文献

[1]1NarayanRK,KishorePRS,BeckerDP.Intracraninapressuretomonitorornottomonitor?JNeurosurg,1982,56:650.

[2]YangGY,BetzAL,ChenevertTL,et,al.Experimentalintracerebralhemorrhage:relationshipbetweenbrainedema,bloodflowandblood-brainbarrierpermeabilityinrats.JNeurosurg,1994,81:93-102.

[3]赵慧鹏.脑出血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86-87.

[4]白宝忠,马志昭,李佩萱,等.CT扫描对颅压高患者颅内压评估的临床作用.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0:294-296.

[5]张立勇,韩清,巩雷.双侧脑挫裂伤患者颅内高压CT征象和手术指征.江苏医药杂志,2001,27:84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