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观念,更新课堂——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新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1

改变观念,更新课堂——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新思维

郗昌伟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杏山小学271400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一、改变观念。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做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

二、转变角色。语文教师角色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是成为研究者。教育研究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在教育素养和教育效果之间,存在着一个加工处理与转化的复杂过程,这个复杂过程就是教育研究活动。就语文教师而言,这里的研究主要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语文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其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研究者。因为语文教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教师如不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照般理论很难解决实际问题,也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进行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最佳途径。

三、改善课堂。“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然而,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当今情况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学习氛围,就犹如如虎添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必将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清晰具体的影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把知识融入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系统中。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推动学生探求和索取知识的一种强烈的内因。学生只有对它所观察和所要求表达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注全部的注意力,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仔细观察、比较,以高昂的情绪把观察的结果表达出来。

四、创新思路。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权威的象征,是真理的化身,我们对师生关系的定位就是:为师者,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为生者,是虚心求教的蒙恩者。如今新课标要求我们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陈旧模式,走下圣坛,放下架子,重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新理念,把师生关系视为合作伙伴的关系,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权、知情权乃至发表意见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让自己转变角色,换位思考,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平等对话,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方法。

五、自身改观。语文教师角色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是成为研究者。教育研究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在教育素养和教育效果之间,存在着一个加工处理与转化的复杂过程,这个复杂过程就是教育研究活动。语文教师的研究活动,其实是很有条件的,“课堂即实验室”,因此,成熟的语文教师应是专家型的教师,不仅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完善教育实践,以使自己的见解不断得到交流。语文教师的劳动成果不仅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还要体现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中。就语文教师而言,这里的研究主要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而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语文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其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