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危重病人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体会

黄敏刘海生

黄敏刘海生(湖南省郴州市解放军第一九八医院手术室湖南郴州423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5-0218-01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病人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对48例危重病人行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采用正确的换药方法和封管方法,加强心理护理,观察导管使用效率。结果可有效降低感染率、堵管率及脱管率,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正确合理的护理方法是预防感染、延长导管使用时间的关键,对危重病人的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危重病人深静脉置管护理方法

深静脉置管是监护室一项基本操作,对危重病人的救治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仅保证了病人的液体的补给及药物的输注,还可以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了解病人循环血容量和心脏功能,为救治病人带来了极大方便,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为保证置管的正常使用,正确做好置管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置管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4月—2011年6月我科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17~63岁,导管留置时间7~14天,静脉置管途径:全部采用右颈内静脉。

1.2方法

1.2.1穿刺消毒、铺单、麻醉后,在穿刺点用5ml注射器抽取盐水(作为引导针)探及颈内静脉后,再用穿刺针顺着引导针进行穿刺。操作时要严格注意无菌观念,并防止空气栓塞。成功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后缝合固定,彻底消毒穿刺点皮肤周围的渗液及残留血迹[1]。

1.2.2导管固定导管应妥善固定,各连接处必须衔接牢固,对烦躁不安或意识障碍者更应加强护理,适当约束肢体以防病人无意拔出导管。

1.2.3穿剌部位换药法护理时双手要注意消毒,严格无菌操作,每周更换穿刺处敷料2-3次,若敷料有污染要随时更换[1]。

1.2.4导管的封管方法每天输液前先用10~20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再接治疗用药,输液结束后再用100U/ml肝素盐水20ml正压封管[2]。每周更换肝素帽1次。

1.2.5保持输液通畅深静脉导管连接的输液装置应24h更换1次,更换各连接处时应严格常规消毒。

1.2.6心理护理向清醒病人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交代其置管的过程、置管后24h带管、带管后的好处以及注意事项,取得信任和合作,减轻其心理压力和恐惧感。

1.2.7拔管护理当治疗过程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拔管,操作前向病人讲述拔管过程,导管拔出后观察导管是否完整,拔管后按压穿刺点不少于5min,并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24h,嘱病人拔管后24h内尽量不做剧烈运动。拔管后一周之内禁止洗澡。

2结果

上述患者无发生感染、外渗等并发症,能明显减少堵管现象,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除自行脱出的1例外,46例顺利完成治疗后拔管,交替置管完成治疗的2例(满4周),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3讨论

危重病人病情变化较快,有时需要大量液体快速输注,如失血性休克。有时需要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速度,如高龄、心衰病人。此时需要高浓度液体输入,为减轻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及损伤,需要通过中心静脉输注。同时,还可通过中心静脉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的入量,调节全身液体平衡,对危重病人的救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3.1减少穿刺创伤

我们采用细针作为引导针,先探及深静脉后,再用相对较粗的穿刺针进行穿刺,降低了反复穿刺及误穿动脉对局部及血管的损伤。对凝血机制不好的病人明显减少局部血肿的形成。并能预防气胸的发生。若出现误穿动脉需压迫止血5min以上,对于凝血功能差的需延长压迫时间,防止局部血肿的发生。

3.2防止导管脱出

导管应妥善缝合固定,各连接处必须衔接牢固,对烦躁不安者或意识障碍者更应约束肢体。

3.3预防感染的发生

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局部穿刺口及中心静脉管道的污染,细菌主要来自皮肤、导管接头、肝素帽等,尤其肝素帽为一重要感染来源。另外,置管途径、置管时间及封管方式亦与感染相关。全身感染主要与机体免疫力有关。加强换药,严格消毒及无菌操作,可大大降低感染的发生。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需调节免疫力,预防性的应用抗生素也可降低感染的发生。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要考虑导管感染,及时予以拔出,并留导管头行细菌培养。若细菌培养阳性,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3.4防止堵管

输完液体及时封管,若出现导管堵塞,抽出血栓。避免将血栓冲进血管,造成脏器血栓。

参考文献

[1]SusanThomas2Masoorli.QuestionsandanswersaboutCVCs:Howtominimizeinfectionrisks:Nursing,1996,26-28.

[2]PearsonML.Guidelineforpreventionofintravasculardevicerelatedinfections.InfectControlHospEpidemio,1996,11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