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在高血压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中医“治未病”在高血压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沈润辉

沈润辉(甘肃省西和县苏合乡卫生院甘肃西和742100)

【摘要】目的有效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发展。方法应用中医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针对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向城乡居民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自我防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中医药在高血压健康教育中的效果更好。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治未病高血压健康教育

1引言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2007年,国务院领导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并就建立完善中医预防保健体系作出了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甘肃省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优势作用,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基本需求[1],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2011年甘肃省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甘肃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有效促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中医“治未病”的内容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也就是说“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一是“防患于未然”,强调摄生调养、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防治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高血压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家族性,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其发展可进一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针对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特点,我们结合高血压健康管理,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向城乡居民开展以中医养生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大讲堂系列活动以及高血病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座谈会,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进行防治高血压病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未病先防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生机理主要是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或痰湿内停、痰火上扰或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等所致,因此,对高血压的社会预防应针对性的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健康教育工作。

2.1.1饮食的调节讲明“若食口爽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的道理,选择食物秉持“五味不过”的原则,合理搭配,做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忌长期恣食肥甘厚味,以防脾胃郁伤,健运失司,致聚湿生痰,痰浊内盛,化热化火上扰清宫而诱发高血压,如:猪油、奶油、蛋黄、动物内脏、鱼子、鸡皮、鸭皮等,少食或不食煎炸、刺激性强的食品,如:辣椒、浓茶、咖啡、油饼、油条、炸糕、奶油蛋糕、巧克力、奶类雪糕,避免暴饮暴食。选择鲜奶、豆制品、淡水鱼、瘦肉、黑木耳、白木耳、新鲜水果、蔬菜(笋、青菜、大白菜、冬瓜、番茄、茄子、豆芽、海蜇、海带、洋葱等);低盐饮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过食咸盐,损害心、肾,殃及血脉,体内水钠潴留,血压升高。每日食盐控制在6g以下,其中包括通过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的钠盐,咸(酱)菜、腐乳、咸肉(蛋)、腌制品、蛤贝类、虾米、皮蛋、空心菜等钠较高,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食物不过甜,含糖高的食品主要是米、面、糕点等。主食宜粗细搭配,如玉米、小米、豆类、荞麦、薯类等[3]。

2.1.2情志的调节“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开朗乐观情绪,避免七情过极,致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而发病;对性情急躁者,教育其遇事要冷静,注意适当克制情绪,平时可以用练书法、下棋或旅游观光、多听一些抒情柔缓的音乐来调节情绪,防止恼怒而诱发高血压;对性情忧郁、情绪不稳定者,教育他们多与亲朋好友及同事交谈沟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坦然对待不顺心之事,调节不稳定情绪,平时可听一些激扬、豪迈的音乐以调动情绪,防止悲忧和惊恐等。

2.1.3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起居应顺应自然,戒烟限酒。长期吸烟,“毒草重灼脏腑,游行经络,壮火散气”,烟中尼古丁能使血管痉挛,加速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嗜酒无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健,痰浊内阻,清阳不升,而致眩晕。酒后可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促进血脉流通。控制体重。

2.1.4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年度健康体检,无论是易患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应注意根据自身的体质、年龄、生活、工作等状况,定期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易患因素、及时调理偏颇体质,采取干预措施。

2.2既病防变

就是一旦患病,应及早采取防止疾病蔓延、传变的措施。

2.2.1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医认为:“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因此,居处寒温适宜;低盐清淡饮食,避免过食膏粱厚味产生痰浊,阻塞经络,而发胸痹,戒烟忌酒,少食辛辣,体胖者,适当限制饮食,降低体重,少食精白米饭,多食糙米及杂粮,选择有降压效果的食物,如洋葱、芹菜、海蜇皮、大蒜、海参、绿豆等,或者按体质、疾病证型调整膳食;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注意休息,经常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或户外活动。调情志,避免“七情之由作心痛”,促使气血阴阳平和,降低并稳定血压。

2.2.2合理用药,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在采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等药物,以达到满意地控制血压,自觉症状消失。避免血压忽高忽低、擅自停药、增减药量或换药。如血压控制不理想,需要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时,须遵从医嘱。教育患者掌握服药的注意事项,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2.3疾病的自我监测家居最好备有血压计,掌握自行监测血压的方法,了解血压变化规律,或经常到社区医疗服务站监测血压。如感突然头痛、恶心、呕吐或手脚麻木不利、语言蹇涩、口角歪斜或心痛不适、呼吸困难甚至昏仆时,应立即就医。

2.3病后防复

病后加强调摄,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及早治疗后遗症,防止疾病复发。

2.3.1病后的调养患者大病后原本气虚及肾阴亏虚的体质更为突出,气虚络瘀,阻闭经络,宜再发中风、胸痹之病;肾阴亏虚,风阳随时妄动,使中风再发;肾水不能滋养于心,心脉失养,宜再发胸痹;肾之阴阳两虚,命门火衰,随时再发水肿喘症[4]。因此,病后给予调气血、补肾虚的饮食,中药配合调理指导。慎起居,保证休息,不妄作劳,适当运动,控制情绪,坚持长期服用降压等药物,定期复诊检查,及早纠正各项不利的检测指标等,使患者掌握自我保健方法,提高患者防病治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诱发因素,防止疾病的复发。

2.3.2康复训练中风患者要有计划地进行肢体活动功能、语言功能的训练,如针灸、按摩、理疗等。胸痹及水肿喘症患者应循序渐进地教育指导床上、室内、室外活动,以后逐步过渡到户外活动,如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以调达气机,促进器官功能恢复,避免久卧久坐不起,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复发疾病。

3小结

通过以上中医治未病理论深入浅出、条理分明地健康教育,使患者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指导、定期健康体检教育等,使患者自觉改变诱发疾病的不良行为,消除危险因素,以便有效防止或延缓高血压病的发生;一旦发生疾病,积极采取防变措施,控制疾病及逆转疾病对心、脑、肾的损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监控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防止或延缓疾病恶化及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项目的实施,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降低医疗费用的有效策略;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和健康教育工作方案[5],做好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发改委、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食品药品管理局关于印发《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甘卫中发[2010]116号).

[2]甘肃省卫生厅《关于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甘肃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通知》(甘卫中发[2011]198号).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年全新修订)》.

[4]何志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医政司基层便函[2011]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