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联合斯达舒治疗急性胃肠炎50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左氧氟沙星联合斯达舒治疗急性胃肠炎50例疗效观察

赵璐璐苏秀杰

赵璐璐苏秀杰(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立医院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斯达舒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胃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左氧氟沙星治疗组(对照组)和左氧氟沙星联合斯达舒治疗组(观察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论观察组50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斯达舒治疗急性胃肠炎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胃肠炎左氧氟沙星斯达舒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237-02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多见于夏秋季,多发生于饮食不洁、暴饮暴食之后。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可引起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有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1]。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各种药物疗效不一。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1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胃肠炎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斯达舒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男63例,女37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5.5±5.6)岁;所以患者均有暴饮暴食或进食不洁食物史,起病2h~2d。排除合并心、肝、肾等脏器重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左氧氟沙星治疗组(治疗组)和左氧氟沙星联合斯达舒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已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程水样便或脓性便,腹泻次数每日3-10次,部分患者有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及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查体可见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未见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亢进。

1.3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氧氟沙星(购自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324)治疗,每日0.4g,分两次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斯达舒胶囊(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431)每次一粒,口服,一日三次。

1.4疗效标准参考李荣球等的相关标准进行[2],即:治疗1天后,患者腹痛症状消失,腹泻及呕吐停止,食欲增加,大便常规回复正常为显效;治疗2天后,患者腹痛症状消失,呕吐及腹泻次数显著减少,食欲增加,大便常规明显改善,隐血实验阴性为有效;治疗3天后,患者仍可见阵发性腹痛,呕吐及腹泻未见明显缓解,纳差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对照组显效34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4%。观察组显效4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2组临床患者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50416394*

对照组503451174

注:*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胃肠炎多有毒素及细菌感染及进食生冷食物、服用某些药物等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部有阵发性绞痛,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呈水样便,同时可引起患者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因频繁呕吐而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症。临床治疗多采用抗菌药物为主,辅以补液、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3]。本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斯达舒治疗,疗效优于单纯左氧氟沙星治疗,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考虑可能与斯达舒及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性质及药代动力学特点有关。斯达舒胶囊中维生素U可促进黏膜再生;氢氧化铝为抗酸药,能中和过多的胃酸,缓解胃痛及胃烧灼感;颠茄提取物可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与左氧氟沙星配伍使用能够有效、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综上所述,左氧氟沙星联合斯达舒治疗急性胃肠炎疗效优于单纯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洁.急性胃肠炎91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药,2011,(25):50.

[2]李荣球,韦庆锋.氯霉素+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胃肠炎182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刊,2009,11(6):988-989.

[3]邓刚.黄连素联合诺氟沙星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研究.临床合理用药,2012,5(9B):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