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原理和危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原理和危害

梁涛

(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徽省铜陵市244000)

【摘要】药物成瘾是严重的社会问题,阿片类药物占我国药物成瘾的比例很高,但其原理尚不明确,本文从受体系统,递质系统等方面综述了阿片类成瘾的原理,并对其危害和治疗进行阐述。

【关键词】阿片;成瘾;原理;危害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321-02

药物成瘾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公共卫生和法律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吸毒人数逐年增长,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295.5万,其中阿片类吸毒人数已达145.8万,占总吸毒人数的49.4%,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1],且有低龄化的趋势,有数据发现,使用最多的为二醋吗啡(海洛因)和冰毒。

阿片类药物主要包括吗啡,杜冷丁,哌替啶,二醋吗啡(海洛因),芬太尼,美沙酮等以及其粗制剂阿片(鸦片)等。阿片类药物成瘾是因为机体和阿片类药物反复接触后所引起的慢性、复发性脑病,其最主要特征为冲动和强迫性觅药行为,持续性渴求和高复发率。阿片类药物成瘾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加重社会,家庭的负担,导致违法犯罪活动增加,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2]。

1、发生原理

1.1阿片受体系统作用

从人脑脊液中提取出一种肽类物质,产生类似吗啡的效应称之为吗啡样因子或内源性吗啡受体激动剂,在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上发现了对吗啡类药物有特殊亲和力的吗啡(阿片)受体,吗啡,海洛因等阿片类药物可直接与其结合而发挥作用。研究表明药物依赖的迅速形成与外源性吗啡类药物与吗啡受体的亲和力有关,吗啡受体被阻断后,造成耐药性显著升高[3,4]。

1.25-HT

多种研究表明5-HT大多通过调节多巴胺系统实现药物成瘾,在已发现的5-HT受体中,大多同药物成瘾相关联,其中5-HT2C受体在皮质,边缘系统,脑干等大脑突触后区域表达,而中脑腹侧被盖区的GABA神经元可以抑制中脑-边缘系统释放多巴胺,这与药物成瘾相关。近年来研究提示,最近发现的5-HT6及其所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药物成瘾调节方面发挥特有的效应,但其作用机制有待研究.

1.3神经递质系统的作用

1.3.1多巴胺系统。

阿片类药物有一个药理作用特征就是激活脑内的奖赏系统从而产生对药物的不断渴求。多次用药后则导致脑内有关部位出现形态及功能适应变化,形成对药物的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研究表明起源于腹侧被盖区终止于伏隔核的中脑边缘系统DA通路是引起奖赏效应的主要通路,在大量给药的情况下,成瘾药物一般能够直接或间接激活中脑边缘DA系统[5]。DA2受体的占有率与愉悦体验的程度有很强的联系。成瘾者D2的下降与DA释放的减少可导致奖赏通路对自然奖赏的敏感性下降,成瘾者对自然奖赏的动机凸显程度下降,继而其觅药动机加强,以期用药暂时激动奖赏通路。

1.3.2多巴胺转运蛋白

多巴胺转运蛋白(DAT)是位于纹状体DA能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一种膜蛋白,在正常条件下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细胞膜上NA—K-ATP酶的供能,再摄取释放到突触间隙的DA,限制DA能受体激活的时间,程度以及范围,终止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最终调节突触间隙DA浓度。阿片类药物可以导致脑内DAT功能下降,使突触间隙内的DA不能和正常状态下一样被转运至细胞内,在突触间隙内累积DA,持续激活中脑边缘系统内的奖赏系统,从而增强了药物的奖赏效应[6]。

1.3.3氨基酸递质系统

中脑腹侧被盖区(VTA)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能接受兴奋性谷氨酸能的输入调节。研究表明兴奋性谷氨酸可以强化阿片类药物的奖赏效应,增加药物滥用.降低谷氨酸基础水平或抑制谷氨酸反应性可以降低阿片类药物的奖赏效应。

1.3.4乙酰胆碱递质系统

有研究提示急性使用阿片类药物快速使用可以抑制神经细胞释放乙酰胆碱,导致突触前神经元内乙酰胆碱增多,而突触后胆碱能受体超敏,而停用或使用阿片类阻断剂之后,大量乙酰胆碱参与了戒断反应。重复使用阿片类药物可以通过影响GABA能神经突触参与调节阿片类药物引发的多巴胺释放过程。根据研究提示M受体作为唯一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上的毒覃碱乙酰胆碱受体参与了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全过程[7]。

1.3.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具有防止神经元死亡功能的一种蛋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药物成瘾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长时程生物学效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拮抗阿片类药物对桥脑蓝斑核神经元的抑制效应。对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重塑性变化起到了不可少的作用。中脑边缘系统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其络氨酸激酶受体B结合后能激活络氨酸活性,导致磷酸化从而发挥生理功能,在阿片类药物依赖的形成阶段直接改变GABA能神经元的反应性,参与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中的开关机制,促进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形成。而在阿片类药物成瘾形成则可以改变阿片类药物的奖赏效应。

1.4遗传因素

双生子和寄养子等群体遗传学研究提示物质依赖与遗传因素有关。根据病例对照研究海洛因依赖者中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G等位基因可能是物质依赖的危险因子,但不同种族,不同药物种类都有可能涉及不同的遗传机理[8]。

2对心理健康的损害

2.1职业

阿片类药物依赖而消耗大量时间,减少或放弃了许多社交,职业或娱乐活动。

2.2事故

阿片类药物滥用可造成致命性交通事故。

2.3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戒断过程中大量存在的症状,亦是引发复吸的原因之一。根据报导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睡眠障碍主要为影响REM睡眠。

2.4焦虑,抑郁

绝大多数药物依赖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可能与长期滥用所致贫困,社会敌对和歧视,难以正常工作,从而对前途失望,悲观有关。根据研究报道。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程度越重,成瘾者对其的依赖就越大,就更容易出现自尊下降,情绪下降。

2.5自杀和冲动

药物依赖是自杀的危险因素,由于情绪需求驱动,使成瘾者不惜一切手段持续用药,从而变更了原有生活和行为方式,形成不容易被矫正的行为导致道德沦丧和人格变化。每当中断或减少用量产生戒断综合征时渴求加剧伴冲动,攻击,招惹是非乃至自伤,自残,自杀。

3对躯体健康的损害

3.1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出现戒断症状时可有多汗,竖毛,流鼻涕,淌眼泪,瞳孔散大,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增高,双手微颤。

3.2广泛性疼痛

肌肉,骨骼痛,关节痛,背痛,腹部痛等。

3.3急性中毒

见于蓄意自杀或滥用过量药物,特征表现为昏迷,呼吸抑制,针光样瞳孔三联征。就诊时多半深昏迷,呼吸减慢,面色发绀,皮肤泛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肺水肿,下颧松弛致舌后坠,阻塞呼吸道等,可因呼吸衰竭死亡。

4治疗和评价

4.1治疗

4.1.1急性中毒

一般性急诊科抢救措施外,可静脉推特效解毒药物纳洛酮。纳洛酮是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可反复使用直至瞳孔扩大,神志清醒。

4.1.2脱毒治疗

控制戒断症状,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渴求,进行干预,以期能恢复心理和身体的平衡状态,最终为了能摆脱依赖物质,回到药物成瘾前的生活状态。可以使用美沙酮,丁丙诺啡。

4.1.3防复发治疗

现代治疗中各种脱毒疗法,不论是应用阿片受体激动剂或其他脱毒药物治疗后6个月中,重新陷入药物依赖,不能自拔。通过对复吸的研究证明伏隔核中谷氨酸的释放是启动觅药行为的生物学信号,在急性摄入精神活性物质以后主要增加多巴胺的传递,但一旦这种吸食行为建立以后对谷氨酸传递的依赖更突出[9]。阻断伏隔核中AMPA受体比阻断多巴胺受体更能阻止因复吸而出现的觅药行为。

近年来,国内外合并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其对脑内阿片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再次进入体内的外源性阿片类物质就无法作用作用于阿片受体,不产生快感,从而使心理渴求与复吸可能性随之减少。

4.2评价

阿片类药物成瘾带来了经济,法律,医疗资源等巨大损失,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很难达到满意的疗效,应在治疗过程中结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综合措施,指导受治者应对不良生活事件,做好帮扶教育工作,以期能更有效的减少复吸,减少依赖,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范长河,郝伟,杨德森。我国部分地区成瘾物质使用第三次流行病学调查。第三部分:非法成瘾物质使用者的社会学人口学特征。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J],2004,13(2):133-138.

2王素雅。我国药物滥用的现况与预防对策探讨。中国医药指南[J],2014,12(1):244-245。

3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9-472

4和晓明,王晓琴,王功伍。阻断阿片受体可改变吗啡成瘾大鼠下边缘皮质脑电功率谱成分。生物学杂志[J],2015,32(5):15-18。

5鞠平,王冬梅,李勇辉等。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位相性兴奋与行为强化。生理科学进展[J],2006,37(1):71-74

6赵靖平主编,精神病学新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95-97

7李慧,李鹏,陈磊等。伏隔核的M1和M4型毒覃碱乙酰胆碱受体参与吗啡奖赏记忆的表达。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J],2014,23(2),93-98

8杜江,谢斌,崔东红等。Mu受体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的关联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J],2007,17(2):73-75

9方贻儒,王祖承。谷氨酸,多巴胺,“动机环路”与物质依赖,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J],2004(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