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模式下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1

微课模式下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黄瑶马文江

——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

◆黄瑶马文江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

摘要:本文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围绕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微课应用在通识教育中的优势,以及微课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微课在通识教育教学当中的探索研究和具体应用。

关键词:微课通识教育音乐欣赏

一、广东科技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1.传统通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缺乏交流互动。通识教育课程是选修课,课堂上老师很少提供练习的机会。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课时量均少于专业必修课,所以老师一般在课堂上没有太多时间让学生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2.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差异性存在矛盾。学生对通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深浅不一。由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差别较大,对知识点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千篇一律的灌输式课堂教学难以符合每个学生的需求。

3.课后复习和答疑存在困难。目前通识教育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和PPT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只能留下笔记、片段记忆和PPT,而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则无法完全重现和还原,不利于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知识。

4.教学内容受限。通识教育课程的知识点涉及范围较广,教材内容丰富。由于课堂教学学时有限,教师一般仅选取教材中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课堂讲授,其他知识点只能留给学生自学,学生无法了解与课程相关的更多信息、知识和资源。

二、微课应用在通识教育中的优势

1.顺应时代发展。互联网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悄然兴起。传统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追求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教师一节课的讲授往往信息量大且时长超出了学生接收的限度。用QQ、微信等应用发布的各类知识和视频都不乏关注者和转发者,且较受欢迎。

2.迎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微课能够随看随停,反复观看,反复学习,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

3.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微课是教研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其他老师的微课,更好地进行教学研讨和相互学习借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4.节省了教学资源。对知识掌握还不够好的学生,同一个知识点教师不必反复讲授,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约束,能随时随地学习。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完全重现和还原,有利于复习、巩固相关知识。

5.方便课后复习和答疑以及师生沟通互动。以手机为例的移动终端设备,在微课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应练习题,习题完成后直接通过网络批改并进行反馈。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互动,更快捷一对一地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三、微课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

1.设计开发音乐微课程的模块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笔者设计开发了《音乐基本常识》、《声乐》、《中国民族音乐》、《西方器乐》、《流行音乐》六个系列主题。涉及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及民族音乐文化,意在通过多主题、多层次的知识呈现,为学生开辟一个更深、更广的学习、了解音乐文化的新领域,使学生在微课程的学习中由浅入深地知晓音乐艺术特有的审美性质、手段和方法,提高审美敏感性,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选择合理的微课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微课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在选择内容时必须精准,将一个知识点、一个重点问题、一个教学环节等,通过短短十分钟深入浅出。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艺术变成具象,并尝试让同学们做“音乐制作人”为空调广告选择背景音乐。

3.音乐教学素材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中国民族音乐赏析”教学中,利用动画效果展中国民族音乐的种类,并附上相应的少数民族的简介图片,作品图谱等,并引导学生边欣赏作品,边分析该民族音乐作的特点。这样更能达到真正绘声绘色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微课绝不会仅仅只是信息时代下修饰新课程改革的噱头。一个优秀的微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通识教育微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它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素养、教学技能、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总体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更要深入思考微课与课堂教学的细节,同时,还要建设和维护学生网络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周珍“微课”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J].北方音乐,2014。

[2]潘丽琴走近音乐“微课视频”田.中国音乐教育,2013。

[3]李雅芝运用微课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研究.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11月,第29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