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学科魅力提升历史地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展示学科魅力提升历史地位

许静

——由学生质疑引发的思考

山西省运城市平陆中学许静

一、问题凸现

“老师”,正在讲桌批阅学生练习的我猛地抬头,“噢!”带着询问目光看着已在身旁的李成刚同学,“你说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一脸的迷茫,满眼的困惑,我怔住了!惊奇一个高三学生怎么能在争分夺秒备考的紧要关头提出这样的问题!由于平日在这方面不甚考虑,立马给他全面确凿的说法着实有点困难,迟疑一下,心怀惭愧反问他:“你说呢?”“我感觉……没……没用!”低下头嗫嚅着。我惊讶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价值和地位认识欠缺!连最起码的为高考增值加分的功利性作用也完全否定。鉴于本节课内容和任务以及自身原因,我微笑说:“你先回座位,自习时间我们再谈,如何?”他点头。

二、课堂探究

我为这个话题设置了两个问题——你认为高中阶段所开设的13门功课,哪些对将来生活和工作作用更大?你认为学习历史有用处吗?为什么?自习课上交给全班同学共同探讨。为求结论客观真实,采用无记名问卷方法,20分钟后共收交61份,其中有效的是59份,在两名学生协助下,我很快将其汇总归类:

从表中数据可知——有38.9%的学生认为是“全部课程”,说明未来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综合考试制度推广,对不同学科的不同功用的肯定影响到学生。有31.5%的学生认为是“信息技术”,20.8%的学生认为是“语数外”,3.8%的学生认为是“物化生”,7.5%的学生认为是“政史地”,3.9%学生认为是“音体美。”说明“物化”在学生心中神圣地位不复存在,多数学生倾向于语数外和信息技术,外语和信息技术是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两张门票,而“语数”又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前提条件,学生的认识比较科学、实际。

对于问题二,有48.1%的学生认为“有(点)用”,缘于“毕业会考,高考要考”、“可以了解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增长见识”,这种认识趋于成熟但略显被动。51.9%的学生回答“没想过或不清楚”,缘于“老师讲课,学生就听课(或者说学校让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说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缺乏自觉意识,学习状态极度被动和沉闷。这些情况让我惊疑,尽管有些说法在预料之中。

作为中学生,从眼前的功利主义角度看,历史学习在会考、高考中具有不容忽视,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从提高自身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长远方面看,“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历史学科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中吸取养分,锻造思想,陶冶精神,涵育人格。

三、追寻缘由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未能“神入”历史,领悟历史的真谛,以及现实社会中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学科的现象普遍呢?究其原因:

教师方面:对学科固有的功能和承载的责任认识浅薄,加之升学考试内容与评价机制影响,历史教师普遍承受社会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于知识表层的实用性、功利性效能,大搞“作为知识工具的历史教学”,而非“作为认识工具的历史教育”;注重学科体系逻辑性培养,重建知识体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学生快速准确记忆,指导各种题型的具体解法;未能引导学生真正亲近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感悟历史,作为教师未“讲出历史的‘道’”,使学生也未能“学出历史的‘味’”,从而演绎出历史无用论的悲哀!

学生方面:自小受到不良影响,认为历史是副课,老师划杠杠,学生背条条,不用思考,勿需感悟,对学科知识生吞活剥。

学科自身方面: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作为一门修身和认识社会的科学,其功能是隐形滞后的,无法在短期内凸现出来,不如语数信息技术等学科那样立竿见影。

四、方法交流

如何彰显学科价值,让学生真正体味历史知识固有的生命性,是历史教育面临的命题,也是民族命运的抉择!这里提出几点想法和同仁们交流:

1.转变与更新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的直观性,集中体现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上,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历史学科是典型的人文学科,更能发挥培养学生做人的功能;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学活动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自觉树立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确立整体素质培养观,改变以往课堂偏重于应试教学以及知识传授和学生应试能力的机械训练,忽视培养全体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智慧的作法,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之需。

2.改进与调整教学方法。

依据《课程标准》,适当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适时融入学科发展前沿以及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

加强教学内容实用性的取向,突出其实用价值。针对不同教学年级、班级采用不同教法,设计不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积极探索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不越俎代庖,不陵节而施,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也受到生活技巧,人文精神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认知、能力、品格、方法都得到较好发展,从而具备健全人格,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3.加强四种意识的培养。

华东师大教授聂幼犁提出,“历史学科的四种专业思想意识——证据的意识、历史的意识、多元的意识、发展意识”。教师应明确告诉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体历史事实的分析去渗透这些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学科特色,具备历史的意识和见识,促进其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终极关怀。

几许彷徨,几多思考,面临考验,不断探索,我坚持以充满人性的教育理想指导历史教学,努力把“狭隘的知识工具的教学升华为开阔的服务人生的教育”;使教师“讲出历史美感、历史韵味、历史启迪”,让学生“学会感动、学有思想、学出意义”,从而使历史课程的学习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公民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使学生对“历史课程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的功能与价值产生强烈认同感,最终确立起历史课程在学生心中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