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边坡防护工程技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公路边坡防护工程技术探讨

吕丹农

郴州市公路桥梁工程处423000

一、工程概况

宜章县S324线K164+960-K165+020左侧路堤边坡滑坡位于宜章县至梅田路段,该路段公路等级为二级,设计速度60Km/h,路面宽度为9m,路基宽度为12m,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宜章境内多次遭受特大暴雨劫难,导致该段路基及其左侧土体整体下滑,且滑坡体中拉张裂缝发育,两侧拉张裂缝几乎贯通,前期土方滑塌使左侧公路路面部分呈临空状态,据调查本处原来就存在一个滑动面,不过以前是缓慢滑移,对路基没有多大影响。当时本滑坡导致道路塌陷,交通完全中断,急需治理。

二、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地层分布及岩性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自上而下分为填筑土、残积土、含碳质灰岩等,现分述如下:

①填筑土:黄色、灰褐、黑色等,稍湿-湿。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

②残积土:褐色、黄色、黑色等,湿—很湿,可塑,其中与填筑土接触带部分为软塑。成分以粘粒为主,部分孔段为黑色泥炭。

③强风化含碳质灰岩:灰黑色至黑色,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夹黑色碳质页岩,部分已风化成黑色泥质物。岩石质量指标为极差。

④中风化含碳质灰岩:灰-灰黑色,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岩石较完整,岩石质量指标为较好。

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滑坡影响区内汇水面积约0.3km2,地表水最大流量达到近1000L/s。坡顶由于前期滑体变形已使公路下排水隧洞错位变形,给雨水下渗至坡体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另外,现场调查发现已有多处渗漏点,雨水下渗极易软化路堤及边坡土体造成边坡滑塌等地质灾害。

三、边坡支护结构设计

1.设计计算参数

1)混凝土结构设计参数:桩的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为C30,主筋采用HRB400;桩顶拉梁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为C30,主筋采用HRB400;混凝土结构箍筋采用HRB335;其他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设计等级为C25,主筋采用HRB335。

2)碎石:碎石、级配碎石,最大颗粒尺寸小于30mm。

3)土工格栅: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不小于60kN/m。

4)设计所需参数系根据勘察报告并结合工程有关规范确定,填筑土、残积土、强风化含碳质灰岩及中风化含碳质灰岩的相关指标值:重度(KN/m3)(分别为21、18.5、24.5及26.5);承载力基本容许值(kPa)(分别为198、100、220及4000);压缩模量(Mpa)(分别为7、4、无及无);抗剪强度凝聚力(Kpa)(分别为18、9.5、无及无);抗剪强度内摩擦角(度)(分别为22、16、无及无);基底摩擦系数(分别为0.3、0.25、0.30及0.55)。

2.设计方案

本滑坡滑坡体前缘土体呈整体式下滑产生滑坡鼓丘,滑坡体中及后缘、两侧张性裂缝很发育,从地形地貌、岩土特征等地质坏境条件均显示该滑坡不是很稳定。必须予以力学加固。因路基填土厚度8米以上,滑体厚度大,稳定地层埋藏深,在常用的路基防护和支挡方案种,锚固方案并不适合,同时该滑坡采用动态设计法,选用抗滑桩或者桥梁进行支挡。根据边坡综合治理的原则:坡上减载、力学加固、坡底压脚,结合建筑材料运输、施工便利,推荐两个设计方案:

1)方案1:3×20m预应力空心板梁桥

新建一座桥梁跨过该处滑坡路段。

①整体布置:桥梁全长72.64m,上部主梁为3×16m空心板结构。根据地质钻探情况两岸桥台采用桩基接盖梁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台帽为普通钢筋砼结构,台帽高1.1m。桥墩为双柱式桥墩,钻孔灌注桩基础,盖梁高1.2m。桩基采用端承桩,嵌入完整岩层深度应不小于3倍桩径。

②桥面铺装层采用15cmC40防水砼桥面铺装。

③1号桥墩、3号桥台采用板式橡胶支座,0号桥台、2号桥墩采用F4滑板支座。

2)方案2:单矩形抗滑桩

采用矩形排桩支护,排桩参数由计算确定:桩身截面1.4×2.8m,桩顶标高281.00m,桩长不等,进入中风化岩3m。

桩顶设连梁,连梁宽度2.8m,厚度0.6m;

放坡:回填至原路基顶面标高,按一般路基坡比放坡,第一级1:1.5,第一级1:1.75,台阶宽2m;

以上两方案,抗滑桩设置位置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设置在滑坡厚度较薄、推力较小、锚固段地基强度较高以及有利于抗滑的位置。

3)方案比较

抗滑桩完全依靠支撑,支撑结构需要很强大,钢筋混凝土工程量大,对基岩抗滑能力要求高,还梁桥采用简支梁桥结构直接跨越塌方严重路段,桩基采用嵌岩桩,避免再次垮塌;抗滑桩结构简单,梁桥比单纯用抗滑桩复杂,施工难度相对较大,工期较长;路基施工方面需分层碾压,因塌陷路基碾压空间小,不利于大型压路机施工,路基质量控制难度大,梁桥直接跨越,无需施工路基;抗滑桩比梁桥工程造价低。

综合考虑,优先推荐单矩形抗滑桩方案。

3.抗滑桩的计算

利用理正6.0版,把滑动面状况分成8段。桩物理参数为:桩纵筋合力点到外皮距离35mm;桩箍筋间距200mm;墙后填土内摩擦角25度;墙背与墙后填土摩擦角17.5度;墙后填土容重19kN/m3;横坡角以上填土的土摩阻力120kPa;横坡角以下填土的土摩阻力120kPa;推力分布类型矩形;桩后剩余下滑力水平分力1028kN/m;桩前剩余抗滑力水平分力0kN/m;

桩身所受推力计算假定荷载矩形分布:桩后:上部=428.333kN/m,下部=428.333kN/m;桩前:上部=0.000kN/m下部=0.000kN/m;桩前分布长度=6.000m。

桩身内力计算方法:m法,即背侧为挡土侧;面侧为非挡土侧。背侧最大弯矩=15166.662kN-m距离桩顶9.143m;面侧最大弯矩=0kN-m距离桩顶0m;最大剪=4314.301kN,距离桩顶13.714m,最大位移=2mm。

经计算桩长为14m、12m与10m三种,截面形状方桩,桩宽1.4m,桩高2.8m,桩间距2.5m,嵌入段土层数3,桩底支承条件铰接。

4.各段支护结构设计与动态调整原则

抗滑桩桩基布设成折线型,桩基与滑动面垂直、应力分散垂直,再本场地起伏复杂,因此本整治设计采用动态设计法,所有支护结构位置可随微地貌以及施工揭示的地层环境适当调整。调整原则如下:1)桩顶连梁顶面标高281.00m;2)桩进入中风化岩层3m。

四、施工技术要求:

1)抗滑桩采用人工挖孔施工,但场地存在软弱土层,存在一定风险,施工前应做好施工预案。施工应跳挖进行;2)抗滑桩桩顶连梁主筋需连续,全部采用焊接连接,不得采用绑扎;3)抗滑桩平面位置可视现场情况适当调整。

五、施工监测、检测要求

1.监测内容

本项目施工结束后,需进行2年沉降观测,观测内容为:1)支护结构应力和位移的测量;2)路基、路面裂缝观察,挡土墙内处的地下水位变化;3)地表水、地下水水位。

施工过程中要求保持监测的连续性,特别应加强雨天和雨后的监测,一旦出现危害边坡安全的趋势,及进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2.工程检测要求

1)抗滑桩采用钻芯和超声波检测数量不少于10%,剩余部分采用低应变法检测;2)采用透水性强的填料的回填,如粗砂,碎石等,压实系数不小于0.94;3)未尽事项,按有关规范和地区规定执行。

六、结束语

从施工完成至现在,差不得有3年多,本处抗滑桩防护措施使路基滑移得到根本治理,可见一个好的防护设计方案,即增强了路基稳定性,又节略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