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的物质形态看货币的本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3

从货币的物质形态看货币的本质

张新新

张新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货币究竟是什么?当前对货币的定义、货币本质的探讨还只是从货币的形态来看货币,货币真正的本质是隐藏于这些形态后面的无形的东西--信用凭证,形形色色的货币形态不过是货币的物质载体。

【关键词】货币定义形态本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11-042-03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货币究竟是什么?金币、银币、铜钱,金圆券、银圆券,欧元、美元、人民币,形形色色的货币型态下隐藏着怎样的奥秘?为什么纤维纸上印上数字和图案,就能买到人们想要的商品?

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类社会,人们生活在纵横交织的利益之网中,简直是利网恢恢,疏而不漏。真正能超脱于利网的人是真正的圣人,但圣人毕竟是太少了。我们每个人几乎不能和利益脱离关系,而谈利益自然不能不谈货币。理解了什么是货币,把握了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懂得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就基本上懂得了经济学。谈到货币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货币本身又是什么呢?货币何以能如此的神通广大呢?

货币一词在词典里是这样解释: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相对于使用货币的悠久历史,"货币"一词在汉语中出现就相对较晚了。在春秋时期,"货"和"币"其实是不同的概念,"货"最初指的就是货物,而"币"字不论简体还是繁体,都带"巾",这也是"币"最初的意思:丝帛。后来可能是"币"逐渐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逐渐有了货币的某些职能,"币"就逐渐具有了现代的意思。从"货""币"可以看出,货币最初是货物,是商品。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人人都在使用者货币,大多数人都希望尽可能多的占有货币,因为他们把货币当作一种财富。人人都在享受着货币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在承受着货币带来的的祸害。但真正能懂得货币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正如萨缪尔森所说"一万人中可能只有一个人懂得货币问题"。想想看,我们每天被某种我们根本不了解的东西左右着我们的喜怒哀乐,那确实是一件再恐怖不过的事情。关于什么是货币这个问题至今仍是莫衷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19世纪,美国国会议员格莱恩顿曾说:"受恋爱愚弄的人还没有因研究货币本质而受到愚弄的人多。"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一切支付货款和偿还商业债务时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东西。凯恩斯给货币的定义是:货币是流动性很强但没有收益的资产。它是联系昨天和未来的纽带。而货币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时栖息之地。经济学家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中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货币总是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要抓住货币的本质给货币下个定义,确实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说到货币,大部分人可能认为货币就是流通的纸币。当前的世界,大部分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以纸币的形态出现,而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彻底彻底推行现代信用本位的国家,而欧洲最早使用的纸币是1661年由瑞典银行发行的。但纸币是否是货币这个问题依旧存在着争议,在中国对纸币的定义最为常见的是: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纸币并不是货币,纸币只是在部分执行着货币的功能。那假如纸币不是货币的话,货币到底是什么呢?

从古至今,货币的形态可谓是多种多样。基本上是可以分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在世界各地,货币的形态也不尽相同,中国的历史上货币形态也是五花八门:牲畜、粮食、布帛、珠、玉、金、银、铜、贝都起过货币的作用,春秋时期有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斐济的鲸鱼牙,法国的皮革,雅浦岛的石头,甚至南美洲一些地方的蛇都曾经起过货币的作用,在二战中纳粹的集中营中香烟也起了货币的作用。

今天之所以有人认为纸币不是货币,主要是基于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基于此,货币必须是商品,那纸币就肯定被踢出货币的行列,因为纸币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价值。纸币不是货币,那纸币是什么呢?

马克思有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最初的形态不尽相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银的优势逐渐显现:体积小,价值大,耐保存,易分割等优势,金银就逐渐成了货币主要的物质形态。马克思对货币的分析是基于金属本位的,所以才会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的论断。今天,在信用本位下还以金属本位下的给货币的定义来定义货币,所以才会有纸币不是货币的说法。认定纸币是不是货币就必须从货币的定义入手,假如那个定义本身就是错的或是不恰当的,争论纸币是不是货币就没有丝毫的意义。

在原始社会末期,"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货币本身是商品交易的产物,货币能出现主要还是因为有货币参与的商品交换比商品和商品之间的物物交换有巨大的优势:首先是缓解供需不对等;其次是购买力有了栖息之地,人们能把劳动生产出来的多出需求的部分以购买力的形式存储起来,第三对商品的价值有了更为量化的指标。

货币本身的形态并不影响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货币的实质也不是货币的形态本身,就像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因为人的外在形态,而是这种形态后面的一种无形的思维。同样,货币的本质也应该是超越货币形态的,简单的以货币形态来定义货币都是不确切的。

货币的形态多种多样,从货币的形态上看: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他所了解的人类社会只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他从这两种货币型态作用给货币下定义,但在信用货币、电子货币时代这个定义根本是不适用的。

从货币的本质来看,货币甚至可以是无形的,货币的本质是社会对人们劳动的一种认可,一种信用凭证,只不过货币是把这种认可标准化、量化。货币可以不是国家发行的,只要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认可,任何人发行的信用凭证都可以成为货币,并成为购买力的栖息之地。

人们之所以给货币一个物质载体主要还是人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信任,人们需要某种物质来制约人们,维持某种诚信。而在信用本位时代,由于根本没有任何自然地制约,靠得只是人为的制度制约。一旦这种制度制约被打破,恶性通货膨胀在所难免。欧文·费雪于1911年时写到:"不兑现纸币对于使用它的国家来说,始终是一种灾难。"

假如在一个完全诚信的社会,货币的物质形态根本是不需要的。货币可以没有任何的物质载体,但货币依旧会存在。其实马克思所说的货币的消亡只是货币物质形态的消亡,实质上的货币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在一个完全诚信的社会:一个人的劳动得到社会的认可,完全可以是口头上的。一个工人今天工作了6小时,按照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个工人今天的劳动可以得到100元的工资。对这个工人的工资支付根本不需要任何证明,口头上说"你今天的工资是100元"就可以了,我这里称之为口头货币。这个工人带着这种口头上的货币去消费,由于人们完全是诚信的,只会消费自己有的或是借来的他人的口头货币,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永远一样,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事实上,这种情况永远也不会发生。

在今天,假如口头货币是可以实行的。人们不可能经得住诱惑,口头货币实际上是每个人都有发行货币的机会和权利。本来某个人只有100元的口头货币,但他在消费的时候却要消费200元,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的话,社会上的总需求会大大超过供给,"僧多粥少",通货膨胀加剧。这样最终获益的并不是真实口头货币的持有者,而是那些制造虚假口头货币的人。

人们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才赋予货币某种物质形态,使人们不能乱造假币损害那些真实货币的持有者。同时把货币的发行权交给国家,国家保证货币的供给并保证货币持有者的利益。正如弥尔顿·弗里德曼多说:"货币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所以要交给中央银行。"从货币的物质形态看,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货币物质形态本身的价值是在不断降低的,直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其价值基本上是降为零。

"黄金是野蛮的遗迹",美国前美联储主席曾经这样说。今天被次贷危机闹的惶惶不可终日的人们,再次讨论起信用本位是否会因这场危机而破产,人们是否还要回到带有野蛮遗迹的金属本位时代,毕竟"黄金是保护人们财富的最后的安全之地"。只有黄金能提供币值稳定的货币。

假如真的有一天人们要再次步入金属本位时代,我不知道这对人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回归金本位是人类最无奈之举,人类再也不能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是把人类经济的前途寄托于人类对此毫无一点办法的自然。人们用自然来代替那些货币发行者,人们已经不再对国家信任,因为他已经不能起到保护人民财富的作用,人民只有回归自然,让自然来保护人民的财富。

人们需要用黄金来约束政府,防止它利用自己的垄断权滥发纸币,使人民的财富受损。但是货币本身的价值并不是由于货币本身所代表的黄金量决定的,货币的数量才是决定货币价值的真正要素。

黄金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其本身的价值也会受到供求等因素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所引起的价格革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真正决定货币价值的并不是货币本身的价值而是由货币的数量决定的。用黄金来保护人民的财富,或许能比纸币本位下做的好一些,但绝不是最好的方法。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凭证,货币的需求是有社会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决定的。人类能决定自己生产多少物质产品和服务但不能决定自己生产多少黄金,这完全受制约自然。

假如有个模特比赛,为了保护模特的健康,要求模特的体重必须在35公斤以上。而国家垄断了给某物称重量的权利,这时模特们该怎么办呢?模特肯定是先到有称重权利的地方称自己的体重,然后拿到这个地方开得证明--薄薄的一张纸。不会有哪个模特为了证明自己的体重,抱一个和自己的体重一样的称砣过去。

同样,货币也是一样。货币的本质也是一种信用凭证,是社会对人们劳动的一种认可,完全没有必要抱一个和自己的劳动价值相当的有价值的东西去交换,去贸易。

但社会的不信任太严重,一张纸本身毫无价值。人们害怕自己的财富不经意间被剥夺,需要一种有价值的东西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安慰,获得一种保有财富的安全感。纸币的流通经常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金银确实全天候、全球性的财富。

金银作为货币就失去了其作为普通商品创造财富的能力,货币本身在流通中并不会创造出财富,它只是人们劳动创造出的财富的价值尺度。把金银作为货币,本身就是对资源的浪费。人们辛辛苦苦把金银从地里挖出,冶炼、铸造,然后被储存起来或是作为货币流通起来,这过程根本不会有任何有益的产出。这也就是说,人类在做无用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这些贵金属的开发,这些贵金属却被用来制造完全没有任何产出的货币。开发这些制造货币的贵金属,可能对这些开发者会获益,但是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用于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并没有因为这些开发贵金属的人的劳动而增加。

《中国通史》第五章第五节官僚资本的崩溃中写到: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下令用轮船从上海运走国库黄金2775358两、银元1520万枚、美元1537万元、珠宝以及大量外汇,总价值约5亿美元。

国民党在败退大陆时为什么运走的不是金圆券、银圆券而是黄金白银和美元?大多数人都认为纸币的价值是由国家的信誉和权威维持的。没有政府的信誉和权威,纸币本身就是一张废纸。我却不这样认为。

纸币真正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人们劳动的认可,一种信用凭证。政府发行的信用凭证之所以能为人们所接受,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政府的权威而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影响力。税收是政府对经济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税收的影响。只要政府肯接受接受这种信用凭证,凭借其影响力足以使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接受这种信用凭证。

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在大陆发行的纸币,不是因为国民政府的信誉权威不在了,金圆券、银圆券就不再是货币了。而最主要的是新的政府在税收中,不再接受旧的纸币作为支付手段,这足已摧毁旧的货币体系;假如新的政府还接受旧的纸币作为税收的支付手段,那旧的货币体系根本不会受到多少影响。

货币的本质是社会对人们劳动的一种认可,一种信用凭证,证明人们生产多少能为社会所认可的商品和服务。只不过货币是把这种认可标准化、量化,通过这种量化的标准人们可以交换彼此的生产物品。国家垄断货币的发行,就是要确保货币的背后有足够的物质担保,不是凭空制造虚假的信用凭证,保护人们存储在这些信用凭证上的财富。

参考文献:

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

弥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商务印书馆2006第022049号

叶世昌李宝金钟祥财《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第056484号

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第048509号

马克思《资本论》南海出版社2007第100804号

刘力臻许奇洲《人民币国际化探索》人民出版社2006第1089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