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康复训练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家庭康复训练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影响

张会

张会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家长参与训练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强调家长的参与(在家中坚持治疗)。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为17.5%,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2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为70%,对照组为3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家长参与训练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应加强脑瘫患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培训。

【关键词】家长参与小儿脑瘫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95-01

小儿脑瘫康复仅靠治疗师在康复机构内每天1~2小时的训练,不可能解决患儿的全部问题,所以,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中去,以保证患儿在家庭中也能得到长期的、系统的、合理的训练。为探讨家长的参与训练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影响,选择80例不同程度的脑瘫患儿进行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康复中心治疗的80例患儿,临床诊断和分型均按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痉挛型62例,肌张力低下型12例,混合型6例。年龄6个月~8岁。其中,6个月~25例,1岁~30例,4岁~20例,>5岁5例。

1.2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把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病例的年龄分段、分型及残疾程度基本相似。入院后采用脑瘫综合功能评定表对每例患儿进行认知功能、运动能力、言语能力、自理动作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的评估。治疗师根据评估情况结合患儿自身情况,制定切合患儿实际的长、短期训练目标,再根据目标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两组均在我院康复中心接受正规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家长参与整个过程。

1.2.1Bobath方法和Vojta方法

早期采用Bobath方法和Vojta方法,诱导正常姿势来抑制和阻止异常姿势和运动的出现,增加正常刺激信号的传入,使中枢恢复和获得正常的运动感觉形式。训练过程遵循小儿运动发育规律进行,练习各阶段的平衡控制,增加躯体协调能力。

1.2.2针灸、按摩

针灸以头针、体针为主。按摩采用揉、摸、捏、拍打等刺激量小而柔和的方法,达到舒筋通络、调和气血、改善肌肤营养、防止肌挛缩和关节畸形。一日一次,1次40分钟。

1.2.3理疗

采用痉挛肌治疗仪,以两组先后出现的方波脉冲电流分别作用于痉挛肌和拮抗肌,引起交互抑制来达到解除肌痉挛的作用。

1.2.4对家长进行培训

让家长掌握在家里如何对患儿进行头部控制训练、手功能的训练、翻身训练、坐姿及平衡训练、爬行训练、站立和行走训练的基本手法,正确的进食、入厕、穿衣、抱的姿势。让家长了解治疗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配合治疗师坚持在家中训练。

1.3康复效果评定

为判定康复治疗效果,调整训练计划,治疗师应定期评估患儿,用脑瘫儿童评价表分别于训练后6个月、12个月进行评估。

1.3.1量表内容

包括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能力5个方面。

1.3.2评分标准

每项完成:2分;每项大部分完成:1.5分;每项完成一半:1分;每项小部分完成:0.5分;不能完成:0分。

1.3.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总分提高20%或以上;有效:总分提高1%~19%,无效:总分未提高,甚至减少[2]。

2结果

经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后,治疗组显效率17.5%,对照组显效率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6.30,P<0.05)。

12个月后再次进行评估,治疗组显效率为70%,对照组显效率为3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1.91,P<0.01)。

3讨论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花费很大,对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所以,对脑瘫患儿多层面、多项目的长期有效康复,意义重大。本文探讨家长参与训练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影响,发现有家长积极配合参与训练的患儿康复效果显著。

3.1早期康复对脑瘫患儿的重要性

脑瘫应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家长与康复机构配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这一时期脑的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力强。早期康复可以使受损脑组织得到功能上的恢复,减少细胞凋亡并及时促进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建立更多的联系,恢复兴奋传递,重复训练越多突触的效率越好。而患儿在康复机构的训练时间较短,训练强度可能达不到训练要求。如果家长在家中训练,并结合到日常生活中去,会大大提高康复效果。

3.2家长对脑瘫患儿正常心理发育和纠正不良行为的影响

母爱最能影响患儿的心理发育。母亲的脸、微笑、声音和皮肤的接触都对孩子有很大的刺激,有了这些他会感到安全和满足。如果母亲因失望、沮丧或拒绝这样的孩子,孩子就容易变得无表情、不安、孤独,影响孩子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性格形成和学习兴趣等。家长应了解患儿的心理需求,遇事以表扬为主,加强正面教育,注意培养自强自立的信心。

3.3家长在日常生活护理中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护理中,家长能够做到许多康复中心无法做到的事。例如,患儿会吃而不会说话,可利用饭后他的口唇、下颌、舌头刚刚运动过后鼓励他发声和念字。对一些异常的动作,如坐位不平衡或控制头和躯干的能力差,在家里要不断让患儿有机会训练,抱时尽量使他维持平衡。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训练,以取得较好效果。

3.4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活动的处理

对待脑瘫患儿必须有耐心,动他时给他适应机会和时间,必要时给予扶持和协助,但不能是被动的,可以教他认识身体各部分,要他形容衣服颜色和样子,再教他如何做动作。这样不仅教他了解语言,还可以认识身体各部分,都有助于日常生活活动。此外,对每一个动作要反复地教他,才能巩固,他会更容易接受训练。

小儿脑瘫的早期有效康复,对于减少脑瘫患儿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及实现自我价值意义重大。而有家长参与康复训练,随康复时间的延长,效果更明显。临床上方便、实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秀洁,李晓捷.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1-24.

[2]胡莹媛.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96.

[3]张传东,秦浩.小儿脑瘫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8):76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