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测背景下普通话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3

关于机测背景下普通话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

邱琳钧

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普通话教学作为师范类院校基础教学科目之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科目。普通话机测的出现,让普通话测试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让传统普通话教学弊端不断显露出来。因此,机测背景下对普通话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普通话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普通话实践,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进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准的提高。

普通话机测的全面实施,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模式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相对人工测试而言,机测操作较简易方便、客观公正,也更加注重语音细节及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而这也为高校普通话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普通话机测的产生对普通话教学的影响

普通话机测又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它是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语言识别技术逐渐成熟的产物,它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测试,是普通话测试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然趋势。在人工测试中,主要是测试员与应试者以面对面口试的形式进行测评,并且是现场发卷、录音以及评分。在测评过程中,当测试难以继续或是应试者出现方向性错误时,评测人员可以进行适当干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应试者避免缺时、离题等情况;而在机测中,应试者通过登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来完成测试。就测试而言,主要是单向作答,部分语音较差且不能把握说话主题,甚至难以说话继续的应试者,由于缺乏测试员面对面的引导,应试表现方面往往不及人工测试。

二、高校传统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机测的推进及不断完善,对高校学生语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传统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校的普通话课多是设置在大一上学期或者是下学期,授课时间一般为36个学时,除掉考查的时间,理论上课时间及实践时间一般为34个学时,每周一次课,每次课2个学时。也就是说在2个学时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普通话的理论讲解,同时还要进行实践教学。为数不多的课程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再加上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往往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部分教师往往会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授课”方面,给学生训练的时间相对就更少了。教师完全没有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普通话教学的主要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这门课是在理论指导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传统的普通话教学经常忽视语言的实践性,教师的普通话教学停留在课堂讲授上,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交际环境。长此以往,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在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之间也缺少良性的互动。课堂实践的时间少,再加上课下疏于训练,学生的语音及语感自然很难提高,且对普通话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升,学生用普通话进行言语交流的能力也无从培养。

(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思想认知,基础知识薄弱

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缺乏对普通话学习的正确认知。这使得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其学习态度并不端正,并不认真学习普通话基础知识,使得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不高。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发音并不标准,使得其在练习普通话时,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其对普通话的学习。同时,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也影响学生对普通话知识的学习。师范类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的识字量并不能达到学习标准,这使得学生在面对一些字词时,并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发音,影响学生的对普通话的学习,也影响到教师对普通话的教学进度。

(三)教师教学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高校的学生生源分布广泛,很多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方言区,所以语音面貌也会有所不同,口语水平也参差不齐。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普通话基础好于来自县城的学生,县城的学生普通话基础好于自来农村学生;来自方言区的大学生,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大学生,由于普通话的语言基础较差,方音重,容易产生羞涩、自卑心理,以致于他们不愿意用普通话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另外,由于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受各地方言的影响,语音的错误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云南部分方言,经常f、h不分、o、uo不分;湖北方言经常会把j、q、x与u相拼;东北方言容易把b、p、m、f与e相拼等等。然而,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往往把不同水平的同学组织起来进行统一授课。这样一来,语音较差的学生的语言问题不仅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而且在普通话的教学中,由于这部分学生听音能力和语言模仿能力差,大学期间普通话水平提高不明显。而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方言错误的同学,其语言错误也很难得到纠正.普通话作为一门提升语言能力的课程,教学应该要针对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个别训练。然而,面对众多学生,授课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也是导致普通话课程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普通话训练与水平测试》课程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通常会认为该课程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影响不大,他们不打算做老师,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师范类专业的虽然意识到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学习过程中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具体表现为:课上老师教读的时候,不认真听讲,一堂课时间也不开口练习;课下也不积极训练,不向普通话说得好的同学学习;有的同学个别纠正的时候读得比较准确,课下朗读与说话的时候又回到自己的原貌。因此,语言面貌很难改观,普通话水平也就很难提高。

三、普通话教学的改进策略和方法

谈到教学具有针对性,首先就要明确教学与训练的对象。以我校为例,我校学生普遍来自云南省的各个地州,极少数省外同学,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环境里本地老师居多,他们的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对于学生学习普通话来说,环境因素处于劣势。针对普通话教学与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了增强普通话的教学效果与提高普通话水平,在此提出几点教学与训练的改进策略和方法。

(一)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居住环境相对封闭的农村或是小城镇,受本地方言的影响,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在普通话方面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学习,错过了学习普通话的最好年龄。因此,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教学等于是在补中小学的课,所以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的指导,而不是盲目地简单地让学生跟读。

在开始学习普通话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3个办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而正确认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1)让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我可以提前找到几位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让她们用亲身的体会和经历告诉刚刚入学的学前教育专业、马上进入普话课程学习的新生,告诉他们普通话学习的复杂性和重要性。(2)师生或学生之间同台比较法。针对部分学生对普话学习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可以让学挑战老师,也可以学生之间挑战,对挑战成功者给予奖励或是平时成绩给予加分。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距,认识到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3)自我诊断法。根据老师出示的测评分细则,学生逐一对照,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语感。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比较迅速并且比较直的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的能力,???也是一种具有较浓的经色彩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感一般都比较差,学校可以通过安排早读课或晚读课来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語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断练习朗读,有利学生良好的语感的形成,在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应用能力方面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契诃夫曾说过“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语言表达能力是实践中自运用语言先决条件。普通话教学一定要克服应试教育的误区,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调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意识。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单独说环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时事新闻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定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用普通话来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学生可以对一条新闻发表评论、阐对某个事件的看法等,也可以通过续写故事等游戏模式提升兴趣,培养

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意识。

(四)分小组进行口语训练

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每一堂课,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能现场口语训练和点评。所以,我将每个班成立训练小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长由普通话讲得好的同学来担任,每组五六个同学。为了交流与训练方便,也可以宿舍为一小组。在朗读和说话训练环节,各小组成员先挨个进行训练,随后每个组推选一个同学,全班进行训练,老师现场点评指导。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增加课下训练环节,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二是给普通话不太好的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以便提高普通话的水平;三是虽然有的学生学习很用功,但总是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练习,对于普通话提高来说很不利。因为他不懂得自己的问题在哪,小组成员就可以利用集中或分散学习的机会帮他纠正;四是实现学生从课堂听讲到课下积极自主学习训练的转变。

综上所述,普通话水平测试从传统人测到机测的改革,目的不只是针对字词发音标准进行考核,更多旨在通过严格的测试,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及其他综合表现能力.因此,作为普通话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机辅测试中获得好成绩的同时,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感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或语言技巧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胡赤兵机试背景下高校普通话教学改革刍议[J]安顺学院学报,2014(3):82-83

[2]郝福伟.普通话训练与水平测试[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王桂波.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陈安国.新编教师口语――表达与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周梅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现代化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7(4):40-45

[6]余方浅谈高师院校的普通话口语教学[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2):88-89

[7]邓双荣.全面实现高职普通话课程目标[J].新课程研究,2011(12):83

[8]刘红秀.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中的教学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3,21(15).

[9]杨琴.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4,(5).

[10]王海峰.普通话训练与测试实用教程[M].北京:线装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