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

何山川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也在持续不断的扩大之中。高层建筑不断增多,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方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的紧密起来。本文通过对于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方案与施工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及早的发现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一步通过施工质量以及管理作业等方式进行及时的补救。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工程总施工面积为270653.6m2,地上31层,建筑结构采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下室设计采用一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3层设计为转化层,4层以上为居民住宅。转换层板的厚度为180mm,转化层转换大梁的尺寸为600mm×1500mm~1100mm×2100mm。

2转换层的概况

建筑工程转换层一般可理解为由于平面使用功能存有差异,如办公用房、住宅、文化娱乐等,为实现建筑物各种功能,需在建筑物某楼层选取不同结构类型转换该楼层上下部结构,而该楼层就是结构转换层。转换层根据结构功能划分,可分为3大类,其一,转换上下层结构类型。目前该类型在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应用居多,该结构能够把上部剪力墙向下部框架结构转化,可达到内部自由空间扩大的目的。其二,改变上下层内部,如柱网、轴线等。也就是说该类型并没有转变上下结构形式,但利用该转换层可有效增加下层柱柱距,产生大柱网,且在外框筒下层使用,扩大入口。其三,结构形式、轴线布设一起转换。利用转换层将上部剪力墙结构向框架结构转化,且错开布设柱网轴线和上部楼层轴线,避免上下结构对齐。

3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

3.1梁模和支撑体系的施工技术

该工程是按照转换梁的最大截面积设计的梁模及支撑体系,其技术重点如下:转换梁的底模和侧模全部使用厚度为20mm的胶合板,梁底楞与梁侧立档均采用要求规格的方木;转换梁的侧模需要采用Φ12mm的螺纹钢对拉螺栓进行加固,对拉螺栓与梁底的距离应保持在300mm,对拉螺栓的水平间距应保持在350mm;支撑体系全部采用规定规格的钢管作为立杆,沿梁水平方向的立杆间距应保持在0.4m,与转换梁垂直方向的钢管,每排设置4个;立杆下端应设置横向扫地杆,由下至上全部设置的纵向和横向水平拉杆,拉杆间的距离应保持在1.5m以内,同时与顶板支撑结构实现有效连接;另外,还需要沿梁长度方向的转换大梁排架上进行两道剪力撑。

3.2钢筋施工

经岗前培训人员,需持证上岗,严禁未通过考核者操作设备。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相关规范规定,合理选取钢材。因转换层钢筋施工较为复杂,加工安装时,必须对附加筋、框支梁及支柱等锚固长度进行充分考虑,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定施工全部框支柱、梁配筋结构,并根据抗震屋面框架梁要求施工其他非框支柱。绑扎钢筋时,要求选取机械连接法施工直径在28~32mm之间的梁钢筋,如直径在25mm以下,则可选取电渣压力焊施工。施工需上报试验检验报告,要求焊接前,必须对进场钢筋分批进行接头连接工艺检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1组以上设置各类规格钢筋接头试件;第二,做好抗拉强度试验,且在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以上控制其强度,选取钢筋实际横截面积计算钢筋实际抗拉强度。除做好工艺检验以外,还需进行外观现场检验,要求检查接头外观、闪光对焊接头质量。相比总数,梁柱构件接头抽检量可控制在15%左右,通常一个批次墙板构件接头量为300个,每批接头抽检量为6个,待保证其质量符合施工要求后,即可安放钢筋。要求先绑扎柱钢筋,随后绑扎梁钢筋及次梁钢筋。因梁高不同,且梁钢筋直径及集中荷载大,需采用直径25mm,长度约1m的钢筋作为梁底钢筋保护层,向梁底横向植入,在绑扎时这样才能避免梁钢筋变形,才能避免损坏梁钢筋,起到保护作用。因十字梁存于中部位置,在钢筋交叉位置量钢筋有60mm重叠,因此可设50mm为梁上部保护层厚度。

3.3转换层的混凝土浇筑技术

1)叠合梁的混凝土浇筑工艺。为了确保转换大梁受压区混凝土的完整性,该工程采用了叠合梁施工工艺。因为该工程的转换层梁高度为1.5~2.1m,所以第一次的混凝土浇筑高度应取转换梁高度的1/3~1/2,即最大浇筑高度≤1.05m。转换层结构混凝土通常分3次浇筑完成,首次针对框支柱和筒体剪力墙的混凝土浇筑;其次开展转换梁的混凝土浇筑,且浇筑高度应保持为0.5~1.05m;最后对转换层剩余的转换梁、柱和墙等进行混凝土浇筑。2)混凝土的泵送以及浇筑技术。该工程在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运用的是泵送混凝土的形式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要求混凝土混合料中的粗骨料粒径为Φ5~31.5mm,同时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以及高效缓凝减水剂来替代部分水泥,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控制3~4h,混凝土的坍落度应控制为150~180mm。混凝土在浇筑之前,必须将模板中的杂物全部清除且洒水湿润,同时还应针对施工缝进行必要的处理。在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应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振捣的插入深度应≥0.5m,以此保证混凝土振捣的密实度符合有关要求,并使上下层之间不出现分层问题。最佳振捣程度应以混凝土表面不再出现沉降和气泡为宜。为了实现对混凝土浇筑高度的有效控制,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在预留插筋上弹拉出0.5m的标高控制线,以此作为混凝土收面时标高控制依据。当楼板表面二次收水之后,需要使用木抹子按顺纹方向对其进行数遍搓平,使收水裂缝得到封闭。3)界面裂缝的有效控制方法。为了避免在转换梁的上下层混凝土浇筑中出现水平裂缝,应在施工裂缝位置运用以下施工技术:在下部混凝土浇筑结束1h之后,在下部混凝土中插入长度为0.6m、Φ12mm、中心间距为200mm的钢筋,且要求伸入上下层混凝土的钢筋长度均为300mm;在上述已有梁钢筋和箍筋的基础上增加横向支撑与纵向支撑间的斜向支撑。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求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必须在充分掌握工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取相应施工技术,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及稳定性。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有效衔接了上下层空间结构形式变化,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必要研究具体施工工艺,为工程建设提供积极理论性指导。

参考文献:

[1]袁林娜.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应用[J/OL].中国高新技术企

[2]孙帅.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方案选择及优化分析[J/OL].建筑知识,2017,(05):

[3]肖和清.高层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7,(07):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