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3

浅析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

侯慧秀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摘要: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美丽中国”建设正是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期待所提出的重要战略,引领我们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为人民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优良的生态产品。

关键词: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共生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何为美好生活?概括地说,美好生活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衡量尺度。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之中,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两个一百年”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个阶段”理论,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重大转变,凸显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位置。

一、新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既要保证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又要致力于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实现完美结合,依托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坚持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这也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和”的思想。马克思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共存共兴的,谁也离不开谁,相互作用共同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人类社会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论断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体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对立的矛盾双方,而是共依共存、平等互惠的有机统一关系。人类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短期的经济发展和暂时的经济利益,必须在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绿色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意识,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共存共兴的共同体关系。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相较于之前所提的“必然要求”而言,除了突出其地位的重要性之外,更表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期性、可持续性。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类依赖于自然,并受益于自然的馈赠,只有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推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文明历史才得以延续长存。从人类发展利益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暂时的利益,还要考虑整个人类的长远发展,重视长远利益;不仅要有对当代人的民生关切,还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担起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负责的大任,坚定治理好环境污染、建设好生态环境的决心。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绿色生产等科学高效的方式破解绿色发展的难题,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更好地将其转化为生态资本,兼顾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生态问题是一个社会性、全球性的问题,仅靠单个人、单个国家、单个组织是不能够彻底解决的,必须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共同应对。我国不仅着力改善本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努力改善本国生态环境的同时关切他国人民的生态呼声,积极承担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将成为我国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和重要方略。我们必须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努力把中国打造成“美丽中国”。

二、新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新的时代挑战。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随着经济发展日益提升,不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期待也在增长,人民开始既要“生存”也要“生态”,既要“温饱”也要“环保”,因此,“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以凸显。当前我国绿色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日益表现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协调好不同群体和区域的环境利益问题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对建设“美丽中国”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表明不仅要注重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更重视其发展质量和过程,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道路上争取各方面协调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矢志不渝的目标。抓“美丽中国”建设就是抓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是社会前进的两大助力,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必然阻碍前进的步伐。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是一种超越了工业文明的“绿色现代化”,也是在追求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兼顾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的高质量的现代化,又是在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

三、新目标: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会议期间,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五个“前所未有”的成效: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三是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四是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五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的乡村、城镇环境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人们不再仅仅只关注工业文明发展的速度,更关心工业发展的质量,更讲求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领域正在进行着“深层次变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

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挑战,最为突出的就是“雾霾”问题,尤其是北方冬天雾霾格外严重。纪录片《穹顶之下》使人们开始关注和讨论雾与雾霾问题,也一度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阅兵蓝”与“APEC蓝”成为人们衡量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人民群众对环境和生态的期待值逐渐增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思和思考不断深入。此外,当前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自然资源被消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土地荒漠化沙漠化严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过片面性地追求经济增长和GDP指数增加的不良发展状态,导致资源与环境几近枯竭,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当今我国存在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巨大生态文明挑战,使得人民群众对美好的生存环境、美好的生活环境充满更多的向往和期待。美丽中国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者的相辅相成。十九大报告在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阶段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阶段”要求:“到2020年,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⑤”“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⑥。“美丽中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本国的生态环境,也为促进全球生态治理和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阶段”目标是“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只有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推进,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做好量的积累,在稳中求进,才能实现生态环境质的改善。我们必须坚定地走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阶段”,坚定治理好环境污染、建设好生态环境的决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新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不仅提出了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的总体思想,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不仅提出“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等方向性要求,也列出了一系列清晰的思路和举措,如: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等等。特别是,在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上,面对大气污染问题,我国的战略目标从“打好蓝天保卫战”转变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从“打好”跨越到“打赢”,看似是空气污染治理道路上的一小步飞跃,实则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坚决为人民提供优秀的生态产品的坚定决心。“三条控制线”是我国的生态红线,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不可逾越。我们要严守生态红线,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开展各种开发活动,以逆转我国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进而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设山青、水绿、天蓝的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绵绵不绝的内生动力。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绘就了美好的生态文明蓝图,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充分彰显出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仅关注GDP指数的增长,更关注经济增长背后的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必须使追求“绿色GDP”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遵循,通过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推进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美丽中国”建设的“快进键”已按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正在脚下铺展。方向已明确,关键在落实。只有切实地将四大战略部署落实到位,“美丽中国”目标才会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结束语

总之,“美丽中国”建设不仅有益于当代人的利益追求,也是子孙后代得以繁荣昌盛的合理诉求。建设“美丽中国”正是我国在新时代下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举措,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世界的大国态度和形象,力求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贡献力量。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

○5《李干杰: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新华网,2017年10月23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3/c_129725266.htm。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页。

参考文献

[1]王丽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D].南京:南京大学,2015.

[2]黄涛.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J].理论月刊,2004(3).

[3]黄寅.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墨家智慧——对墨家“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当代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3).

[4]朱小娟.从绿色发展理念看人与自然和谐问题[J].创新,2016(3).

[5]张应杭.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创新[J].人民论坛,2017(31).